返回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2/3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另外袁世凯里也颇有些不忿,这大清的江山又不是自己的,凭什么要自已牺牲权益去维护,再者说将来真和海外华人对上了,自己才不会为朝廷尽忠,而那时手里有兵权,也是一份可以用来和海外华人交涉的资本。

    而得知朝廷有可能因为华东政府取得海参崴战役的胜利,而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袁世凯的心里也十分着急,如果真的取消了这次作战,自己能不能恢复兵权还不好说,就算是恢复了也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拿掉的,因此绝不能让朝廷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于是袁世凯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上折反对出兵。袁世凯相信慈禧见了自己这份折子,一定会立刻决定出兵的。

    结果确实如袁世凯所料,折子递上去之后,立刻就让慈禧坚定了出兵的决心,却不知道自已是被袁世凯摆了一道,这也是慈禧的年纪大了,头脑有些反应不及,如果是在10年以前就会多想一想,以袁世凯的警慎,为什么会上这样一份冒失的折子。

    其实清廷这一次进攻河南,也确实是花了大本钱,因为铁良和良弼两人都是想借这一战成名,并且彻底夺取袁世凯的兵权,自然也不敢大意,而清廷对两人也是有求必应,全力的支持,可以说上下齐心打这一仗。

    北洋六镇出动了四个镇,是第1-4镇,对河南的进攻分为三路,由北洋第三镇统领段祺瑞为左翼,率军从保定进军,由河北攻河南,同时也威胁山东,使山东方面不能增援河南;由第四镇统领吴凤岭为右翼,由洛阳出兵,进攻南阳,牵制人民军的兵力;铁良和良弼两人亲率第一、二镇为中路,由太原出兵,从山西杀入河南,进攻开封府,三路人马将齐头并进,合力进击。

    北洋军“镇”的编制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师”,每个镇核定基本军队约1.2万人,不过每个镇的俱编制不同,加上后勤人员,共计约在1.5-2万之间,另外每路至少还配有不少于1万的地方军队作为铺助,因此这三路军队的总计兵力约为10万人。

    北洋六镇除了第一镇以八旗子弟为主要兵源的京旗常备军组建,士兵是由铁良亲自挑选,统领是汉军正黄旗人凤山,算是自己人之外,其余5镇的统领和军队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如第二镇统领王英楷早在1895年就已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第三镇统领段祺瑞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之初便追随左右,他的继室夫人是袁世凯的义女张佩蘅,第四镇统领吴凤岭是袁世凯家仆的儿子,自小在袁家长大,是袁世凯亲手带出来的。

    铁良和良弼这样安排,一来是清廷除了北洋六镇之外,实在是没有人也没有军队可用,二来也是借这一战试探一下这几镇对清廷的态度,如果都努力作战就算了,有敢消极怠战的,正好借口将其拿下,换上自己人。

    而且铁良和良弼也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三路大军中,中路的军力最强,总兵力达近6万,而且有最靠得住的北洋第一镇,另外铁良和良弼亲自坐镇监督,北洋第二镇恐怕也不敢不出力,而另两路反正都是牵制的兵力,也不用他们多努力,两人认为就靠中路军其实也足够了,甚致还希望这两路消极一些,好有借口换人,把北洋军彻底从袁世凯手里夺回来。

    除此之外,两人还决定让湖北新军也出击,进攻襄阳,用以牵制海外华人的兵力。

    两年以前,湖广总督赵尔巽和河南巡抚张人骏联合出兵,征剿当时初创的河湖根据地,结果被义勇军打得大败,连河南提督谢宝胜都阵亡了,赵尔巽和张人骏也只好向朝廷上折请罪。

    清廷内部为应给两人定什么罪而争论不休,结果一拖几个月,拖到了日俄战争爆发,清廷又在为怎样应对日俄交战的事情焦头烂额,因此对两人的处罚只好草草了事,只是训责了一番,结果不仅是两人都保住了自己的官位,就连战场上大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