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三零章 外调(四)(第2/3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而并非不堪一击,这些条件在华东**显然是没有的。在华东**里,既使是元老经商,也必须尊守相当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商业有一定的扶植,但扶植并不等于是特权。

    在另一个方面,华东**的土地制度,也是让大部份中国商人们望之却步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人习惯对土地的渴望,因此中国商人往往也同样是大地主,尽管他们在商业上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土地的收入。而华东**的土地制度显然是侵犯了这些商人的切身利益,自然不希望华东**的统治,而维持目前的局面,一方面和华东**经商交来,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自己仍可以保持现在的地位、家产、土地。而华东**占领安徽,也让中国商人看到了危机,清廷显然是指望不上了,南方需要一位新的,强而有力的统治者,才能对抗华东**,保护商人。

    于是长江流域各省的中国商人们也都支持公使们提出的这个建议,并且也愿意为此出资。结果在中外商人们的慷慨解囊之下,很快就筹集到了300余万两白银,资金和物资基础就这样初步建立起来。

    而朱尔典在北京也展开工作,他亲自赶到天津去拜访袁世凯,劝说袁世凯放弃北京,到南方去开创一片新的基业,尽管现在袁世凯在北京可算位极人臣,但只要华东**一出兵,清廷必然灭亡,那时袁世凯手里的一切资本都将化为乌有,因此不如趁着现在资本还在,都转移到南方去,重新开创一番新的事业,而华东**出兵之后,注意力必将集中在北方,袁世凯则可以趁机整合南方各省,大可做出一番功业来,而只要袁世凯有这个意思,各国可以向袁世凯提供支助。

    听完了朱尔典的讲说之后,袁世凯也不禁又惊又喜,其实他也看得出来,清廷的大势己去,灭亡只是早晚的事,连慈禧都在经营山西、陕西,准备再次南狩之行,而袁世凯当然不会为清廷殉葬,因此自然要为自己找一条后路。

    袁世凯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投降华东**,毕竞元老们都是以华夏后裔自居,可以算是由中国人建立的国家政权,而且在各方面也确实比清廷强得太多了,因此投降华东**,从大方面来说可以算是弃暗投明,从小方面说是趋吉避凶,都是很正确的选择。

    只是这个想法虽好,但袁世凯不清楚华东**对自己的投降是什么态度,准确的说是自己投降了华东**,会得到什么样子的待遇。尽管袁世凯还并没有和华东**进行实质性的接触、协商,但老实说袁世凯的信心可并不怎么足。袁世凯一直都相当关注华东**的情况,因此对华东**的军政体制都有相当的了解,华东**是施行军政分离的体制,和清廷的巡抚、总督军政财权一把抓的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袁世凯也对自己投降华东**进行了一个评估,认为如果自己在华东**中进入行政体系,应该担任省长,至少地是省会级市长;而在军队,则超码应是野战军司令。但从华东**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现在华东**军政两方面的高层职务,行政方面的地级市以上主政官员、军队方面的师级以上指挥官,基本都是元老出任,而在地级市以下主政官员,师级以下军官,虽然也任用本土归化民担任,但也基本都是由华东**自己培养的,别说是任用清廷的官员、吏员,就连归顺他们的士绅、地方豪强都没有份,最多也就是在地级市中担任一个部门负责人,或者是县级主政官员的副职,这说明华东**清廷的官员、士绅是相当不信任的。

    当然投降华东**的清廷官员并不多,最多也就是县一级的官员,一直到华东**攻占了安徽,才有知州、知府级别的地方官员投降,而军官就更少。但袁世凯并不认为自已投降了华东**之后会开一个特例,至少要在投降之前先说清楚。但一来是现在清廷还能撑一、二年,因此投降的事情到也并不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