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八一章 军事交流(三)(第2/3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中有不少地方和德国的认知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揭晓的德国机密文件来看,德国从远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和华东**的初衷是有很大的差异。

    其实对海陆军之争,德国陆军的观点就是根本没有必要发展大海军,只要保持基木的海防力量就行了,德国还是应该集中资源进一步壮大陆军,毕竟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陆军很有可能要同时面对法俄这两个强劲的对手。但发展大海军,是皇帝陛下的决议,因此谁也不能够有异议。

    而对于第二条,德国是最无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德国从未打过长时间的战争,还由这个时候德国己经制定了一但发生战争,在同时对抗法俄两国的局势下,力求速战速决的施利芬计划,因此德国确实是从未想到过要打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当然也不会想过在战争一开始,就举国进入战时体制。

    而对第三条堑壕防守,德国是最重视的,不过德国的着眼点到并不是敌方给自己布下堑壕防守,而是自己要用堑壕防守去对付敌人。

    原来按照施利芬计划: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而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一旦战争打响,那么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力求在6周之内,彻底击败法国,迫使法国投降,然后依靠德国完善的铁路系统,强大的铁路运力,转向东线去应对俄国。

    但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的左翼,仅仅只靠10多个师的兵力,是否能够抵得住俄军、法军的进攻,并坚持施利芬计划所需要的6周时间,谁心里都没有底。当然施利芬计划完成于1905年,当时德国陆军的全部兵力只有90个师左右,但无论此后德国陆军的兵力发生怎样的变化,按照施利芬计划,在东西线,西线左右翼的兵力分配比例应基本保持不变。

    不过战场上的变化瞬息万千,谁又能保证德军肯定能在6周内攻占巴黎,迫使法国投降呢?万一需要8周,甚致更长的时间呢!那时德军的东线和西线左翼的少量军队是否还能坚持得住呢!因此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作出了修正,加大了东线、西线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但这样一来自然削弱了作为德军主力的右翼兵力。

    而堑壕防守的强大防御能力,让德国看到保障施利芬计划成功的砝码。在不增加了东线、西线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东线、西线左翼的防守。

    其实在远东战争期间,德国派驻人民军的军事观察团就注意到堑壕防守的防御力,在回国之后,向德国总参谋部极力建议,认真研究堑壕防守战术。

    为此德国陆军还专门进行了一次测试,由军事观察团的成员付责指挥,按照人民军的堑壕模式,构建了一条近千米长的防线,由一个团的军队守卫,出动一个师的兵力进攻。

    在正常情况下,攻守双方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