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七一章 阴岛(二)(第2/3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韩玉庆道:“回军门的话,小人今年五十有三了,十五岁就在盐场里干活,一干就是三十八年,从学徒开始做起,挑水c劈柴c烧火c堆灰c淋卤步一步做到了主事的。”

    秦铮听了也不禁有些起敬,道:“一干三十八年,真不容易啊。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伴还好吗 有几个子女, 有孙孑了吗”

    虽然韩玉庆有些意外,因为阴岛地处偏僻,一般难见大官,县太爷几年都来不了一回,来个典史c书办就是了不得的大官了,而按照韩高成的说秦铮至少也是个提督,可以说这是近百年来,到过阴岛的最大官员。但这样一位大人物,却要比以前见过的典史c书办要随和得多,居然和自己拉起家常来了。但还是老老实实是答道:“小人的老伴就在家里,有两个儿子,都己经成亲几年了,每人都生了一个男娃,现在一个在这盐里干活,另一个出海打渔为业,还一个闺女,前年出嫁,明年就要生娃了。”

    秦铮呵呵笑道:“这么说您也是儿孙满堂啊,真是好福气啊?”

    韩玉庆忙道:“那里c那里,都是托军门大人的福啊。”

    拉了一会儿家常,秦铮这转到正题,道:“像这样的盐场,在这岛上一共有多少个?”

    韩玉庆道:“回禀军门,我们这阴岛产盐己有两千余年,大小盐场有50余个,我们韩家村就有8个盐场,其他每个村都有盐场,但数量不一,有的村有个盐场,有的村只有一个,不过论起规模,可就要数我们这郎君盐场最大,产盐也是最多的。”

    秦铮又道:“你们这个盐场,一天可以出多少盐?”

    韩玉庆道:“我们这盐场一共有112个灶台,不过现在离新年不到两个月了,有不少人到胶州去打年货,再加上今年闹拳匪,来买盐的商人也少,因此现在开工的灶台还不到60个,一天大约能产盐不到10石盐,而如果所有的灶台都用上,卤水也能极时供应得上,每天产盐可以达到20石以上,小人记得最多的一天产盐23石7斗3升。”

    秦铮听了以后,拿出手机来计算了一下,一石大约等于65千克,这个盐场每年产每年产盐约为240吨,按全岛有50个盐场,而每个盐场的产量与郎君盐场相当,每年也就产盐12万吨,而考虑到这是阴岛最大的盐场,因此整体产量至少还要减去三成,这样每年估计产盐也就在7\8000吨左右。

    这个产量如果是食用,到也过得去,但盐并不仅仅是食用,在化工工业,如制做氯气c漂白粉c烧碱c纯碱等化工产品,都需要大量的盐。虽然工业用盐和食用盐不一样,但还是由食用盐加工而来,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穿越者是需要大量的成品盐。

    而按照程士烁提供的资料,阴岛全面普及了晒盐以后,在民国时期,年产量可以达到35万吨左右,而解放以后,引入机器生产,更是可以达到年产近10万吨,因此现在阴岛的产盐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王云鹏插说道:“我看你们用来淋卤的水是井水,而并不是海水,这是为什么?”

    虽然不知王云鹏的身份,但见他和秦铮并排站立,显然也不是小官,韩玉庆陪笑道:“回这位老爷的说,此处的井水多与海水相通,在井中吸收了泥砂中的盐份比海水更咸,而且经过井中沉积以后也比海水干净,因此用井水煮盐要海水的成盐多,品质也要比海水煮成的盐要好。”

    王云鹏点了点头,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他们并不懂什么科学知识,但积累了千百年的智慧,还是不能小视。

    这时秦铮又问道:“阴岛上全部都是煮盐吗?有没有人晒盐?”

    韩玉庆怔了一怔,道:“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是煮盐,从来都没有人搞什么晒盐。”顿了一顿,又道:“晒盐需要好天气,只有南方气候炎热,才可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