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四六章 欧洲危机(三)(第2/3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近6000公里,而俄国舰队中的大部份军舰都跑不了这么远的距离,由于俄国舰队中的运输船不多,因此所有舰只都加载了远远超过装载标准的煤炭,连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的舰长室、甚至是炮塔内都堆满了煤炭。虽然这样是带上了足够的煤炭,但后果是导致军舰行驶不稳,而且航速降低。因此舰队只能以8-10节的航速行驶。

    4月2 0日,俄国舰队从金兰湾出发,按照舰队射航速,大约需要25-30天的时间到达海参崴,而到达黄海海域的时间,估计是2 0天左右。

    当然,沙皇要求俄国舰队尽快赶到海参崴,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原来经过了这几个月的准备,俄国己在远东地区又集结了近6 0万军队,而更为重要的是华东政府己将第2军全部布置在辽西地区,共计有4个师3个团,总兵力达到6.2万人,其中包括了两个155毫米重炮团,共计36门1 5 5毫米火炮,还有两门200毫米自行火炮。而且己在辽河西岸布置了3个师,日军也不敢大意,在辽河东岸布置了7万余军队,以防人民军跨过辽河,向辽东进攻。现在双方隔着辽河对持,气氛也十分紧张。

    虽然6万多的兵力并不多,但由于日俄双方的主力在沈阳至四平一线对持,布置在辽河西岸的人民军仍然令日军十分被动。尽管华东政府和俄国并没有达成协议或签定条约,但双方的布置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日军的前后夹击的形式。俄军当然也希望充份利用这有利的局面,向日军发动反击。

    另外摩洛哥危机也在逐渐发酵,造成了欧洲的局势高度紧张起来,继德皇威廉二世在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发表了德国支持摩洛哥独立的讲话之后,德国首相毕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原来按照《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该一律平等,德国就死死扣住了这一条,向法国发难。

    但法国为了争取到摩洛哥的利益,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为了让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接受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法国允许意大利在利比亚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又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还让出了一部份摩洛哥的利益给西班牙,当然不会因为一纸条约而放弃在摩洛哥的权力。

    而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也都支持法国不接受德国的立场,毕竟通过交换摩洛哥的利益,他们都获得了不少的好处,一但法国在德国的压力下,放弃在摩洛哥的权力,那么自己获得的好处自然也都要打折扣,甚致是没有,自然都怂恿法国采取强硬立场。

    法国本来就和德国有仇,在这个时候自然是更不能在德国的压力下屈服,就在威廉二世发表讲话的第二天,巴黎的法国民众就组织了抗议德国的游行,而在德国首相毕洛要求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再次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阶层都反对将摩洛哥问题国际化,要求政府采取对德强硬态度。

    法国外长泰奥菲尔??德尔卡塞就主张对德国的发难给以强硬的回击,而在的民意支持下,法国派出一艘军舰到丹吉尔,对摩洛哥进行恫吓,也表明法国的强硬立场,同时又积极和英国进行联络,要求一但法国和德国开战,英国应给法国以军事支持;而在英国内部,也有一部强硬派主张法德开战,英国应派遣舰队打击德国港口,消灭德国海军。

    不过面对法国的强硬态度,德国的反应也同样强硬,立刻向法德边境增派了军队,而且威廉二世甚致在宫中狂妄的宣称:我向法国抛出了手套,但法国人肯定不敢把它拾起来。而在一时间德法两国剑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而面对德国发出的战争威胁,法国政府尽管表面强硬,但内心里是十分紧张的,毕竟法国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战争,而在这种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