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四二章 辽阳之战(四)(第2/3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通过了护城河。

    而就在人民军突破护城河的时候,在每个缺口处都出现了不少日兵守卫,向正在从桥上通过的人民军战士射击,有不少士兵中弹倒在河里。

    不过在后方提供火力支援的部队也马上反应过来,几门迫击炮,掷弹筒立刻瞄准各个缺*击,几炮下去之后,立刻将各个缺口的日兵都清除干净了。

    而进攻部队攻到缺口处,将木梯架在缺口上,然后踩着木梯攻上缺口,杀进辽阳城里。虽然在缺口处都有碎石残砖堆成的坡道,但这样的坡道并不好直接登爬,因为碎石残砖都毕竟容易滑动,因此架上木梯行动更方便一些,另外人民军还要通过这些缺口,攻到城墙上,这就更需要木梯了。

    时间不长,第波进攻的人民军战士一部份攻入辽阳城里,一部分登上了辽阳城的城墙,而后续进攻的部队也都陆续的通过了护城河,向辽阳城里冲去。

    ――――――――分割线―――――――――分割线――――――――

    就在第2军进攻辽阳城的同时,另两路的人民军也都各有斩获。

    第4军负责攻占韩家台村阵地,然后进攻辽阳东北的张台子,这样可以切断辽阳和沈阳之间的联系,使辽阳得不到任何的支援。

    不过韩家台村阵地实际是一个横跨太子河两岸的阵地,当然是以太子河南岸的阵地为主,北岸的阵地只是一小部份,只有两个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主要任务是保护南岸阵地的侧翼,以防敌军偷渡太子河,攻击阵地的侧方,临河、湖之类地形的阵地大多都是这样的布置。并且两个阵地之间架设了一座浮桥相通。

    人民军的炮击当然是打击南岸阵地,而有一部份日军撤离到了北岸阵地,并且将浮桥炸毁。人民军虽然十分轻松的占领了韩家台村南岸阵地,但要攻击张台子,就必须渡过太子河,并占领韩家台村北岸的阵地才行。

    太子河是因战国时期策划并指使荆柯刺秦王的燕太子丹而得名的,在辽东地区算是一条较大的河流,水面宽度在200米左右,要想渡过太子河,就必须架桥,而且还不能是简易的浮桥,因为火炮等重武器要通过。

    日军占领辽阳期间,曾在太子河上辅设了几座桥梁,用来运送物资,但人民军突破辽河之后,日军将太子河上的桥梁大多都炸毁,只留下少量必要的桥梁,但都离韩家台村太远,因此绕道走并不划算,必须要在河上架桥通过。而在人民军攻占韩家台村南岸阵地之前,己在太子河上游搭设了一座简易浮桥,并派11师渡过太子河北岸,当然没带火炮,只有随军的迫击炮。

    不过人民军占领韩家台村南岸阵地后,可以在阵地上架起火炮,轰击北岸阵地,很快就给北岸阵地造成了重大的打击,而随后11师也赶到了战场,向北岸阵地发动进攻,在清晨8点左右,攻占了北岸阵地。

    随后第4军的工程兵部队带着各种工具材料赶到,开始在太子河上架设桥梁。

    由于辽东地区的河流众多,而且都不是什么大河,宽度基本在300米以内,少有宽度超过500米的河流,而考虑到在人民军参战以后,日俄双方都很有可能破坏桥梁,以延缓人民军的进攻,因此人民军必须找到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架设桥的方法,而且至少要能移通过155毫米火炮。

    而现在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这种桥只能是木制结构,虽然穿越者中的建筑工程师不少,但精通土木结构的工程师却并不多,因此负责军事工程的部门还专门去找詹天佑帮忙,而最终在詹天佑的帮助下,设计出一种拼装式的木桥,所有的配件都先在工厂里加工完成,并且在关建结构部位使用钢材,以加强桥的坚固和承载力,在河流现场直接拼装,而且可长可短,理论上可以架设长度在1000米以内的桥梁,而时间在8-24小时不等,相当的便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