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四章 钩子(第1/2页)  海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这帮老贼在这不断的鼓动,再加上他们带头往前中,本来因为很多弟兄躺了,从匪的士气已经很受损了,现在看到这帮老匪开始前冲抢人头,就一个个备受鼓舞,也是从众的往前冲。

    结果在不断的有海寇中箭扑倒的时候,海寇冲到阵前,冲在最前的老贼已经放下藤牌,扬起刀斧,嘴咧狞笑,眼露凶光。

    冲到现在,海寇的冲锋阵型已经变成了波浪状,在波浪最前面的老贼只见几步外的方盾猛地翻开,只见每一面翻开的方盾露出一名营兵,这营兵手持一杆火门枪,朝着老贼狞笑着点燃火绳,火绳裁短了,刚一点燃,两息之后,铳子成扇状发散出去,把一个个脸上还留着狞笑,但是眼神已经变得惊愕的老贼打飞。

    这只是一小块的阵型有安排火门枪,这是预留的救火队,一直在看海寇冲在最前的人在哪个位置,这支部队跟着在不断的移动,最后盯上这股冲在最前的老贼,然后给他们沉重一击。

    而与此同时,除了这一块的火门枪狙击,剩下的的盾牌手变动左肩膀抵住盾牌的动作,用左手撑住盾牌,站直身子,用右手从背后的标枪袋里抽出一根标枪。

    明代军队中使用的标枪,枪杆以缠软的稠木或细竹制成,长约7尺,前粗后细,铁锋重大,因重心在前,所以投得远,一般以30步为基本要求,准而有力。

    虽有一种两头带刃的标枪,长68厘米,枪刃长235厘米,尖尾长7厘米,两头尖,中间粗,如长箭,两端均可刺人,便于投掷。

    明代沿袭宋代遗制,军队非常重视标枪,而且强调步战使用必与藤牌相配。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以制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云飞枪。”为鼓励士卒平时刻苦习练标牌技术,军中还设立了明确的测试规定和奖惩办法。

    戚继光《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试标枪,立银钱三个,小三十步内命中,或上c或中c或下,不差为熟。”练习和测试的办法除单独投掷标枪外,还须持藤牌投掷。故文中又曰:“试藤牌令持标一枝,近敌打去,乘敌顾摇,便抽刀杀进,使人不及反手为精。”何良臣《阵记》卷二《技用》还说:“标中银钱者,以银钱赏之。三限不中者,罚而复责。惟三标百试不差者为奇异。”标枪在明代也曾用于水战,并从作战实践中总结出“标枪非船相逼不可用,往下打更难准”的经验教训(《三才图会器用》卷六)。

    这根标枪就是上说的第一种,枪杆选用细竹,前粗后细,枪头成犁头,而且还有改动,标枪尾端有铁鐏,上铸圆环,带着三根细麻绳,麻绳尾端带有铁钩。

    标枪袋是皮囊,内装三根标枪。

    现在除了冲得最前的贼人,剩下的也都进了三十步,现在都快到十五步了。

    在身后小旗的喝令下,数百人一掷,一大蓬黑影带着风就出去了。

    明军营兵都经过俞大猷严厉的训练,但是战斗经验却并不强,平时的实战也不多,就打过几次倭寇,其中不过几十的真倭和海寇,这次对战数千人,说心里不害怕,那是瞎扯。

    尤其是贼人越冲越近,最前面的盾牌手全是额头冒汗,抽标枪的动作都是颤颤抖抖的。

    俞大猷治军极严,军纪压在脑袋上,虽然动作断断续续,又不整齐,但还是抽了出来,一起掷了出去。

    多亏现在海寇冲得进了,不然就这颤颤悠悠的动作,准头真不敢保证。

    冲锋在最前面的一个海寇,正挥舞着手里的腰刀,这家伙身上还穿了件齐腰铁扎甲,这是他从一个百户身上扒下来的,这家伙之前杀敌勇猛,现在也是个小头目,现在马上近了身,正是削人首的好时候。

    这贼带头上前冲锋,突然,身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