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远古画家(下)(第1/10页)  考古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研究黄帝时代的创造,让后人关注的还有文字。

    中国文字,最早的是龟骨契刻符号,就是刻化在石器,玉器,岩壁,龟甲(不是指后来的甲骨文)等上面的符号。年代几乎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也有人不承认它是文字。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的概念有两种: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的,第二种是战国时代的,从创字来说,当然指的是第一种。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两个。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少数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所以,对它们是否属于文字,学者看法不一,比如裘锡圭先生认为是“记号”。

    陶文,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说它是“记号”,显然是不准确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一些笔化形状与甲骨文十分类似,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姜寨遗址陶具上刻画的不规则“十”c“一”c“市”c“巾”等符号,已经有了文字表意的意识。是与今天文字的偶合,还是它们就是传统的汉字?

    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至4300年间。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c良渚文化,也都有陶文。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进行了5次发掘。其中大量陶器的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计22种100余个。有些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专家们不仅认为它们是文字,还认为已经有了表意c记事功能。

    郭沫若先生认为,陶文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雏形。”他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

    中国文字公认的创造人是仓颉。《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那么,以上这些文字有仓颉创造的吗?

    仓颉墓在全国有三处,但是,仓颉的出生地在哪里争议很多。其中,山西考古学界认为,临汾的洞儿村即今尧庙镇西赵村,或是仓颉故里,或是仓颉造字地。县志记载,汉唐以来村中一直建有仓颉祠堂,称作“仓颉圣祠”,每年春天都要进行祭祀活动。乾隆四十九年,临汾县令李早荣在仓颉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书写了“仓颉造字处”五个阴刻正楷大字。现祠已被毁,石碑存于尧庙。据《平阳府志》:“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c鸟羽c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今城南有仓颉故里碑。”

    1974年农业学大寨,全国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许多地下考古都在这一时期被发现。洞儿村也是这样,村里旱改水挖渠道,挖出了五个陶罐在地下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罐壁上清清楚楚有刻画的字符,和其它地区发现的一样,每一罐上只有一两个。因为仓颉造字在这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底蕴,村里没有人破坏它,敬之为宝。文物被逐级传送到社会科学院,郭沫若先生一语惊人,这些刻符都是陶文汉字。且破解出其中五个字:“男,女,族,居,死。”

    先生同时认为,附近应该有墓葬,与这五个字相关。

    因为当时的年代,没有能够继续发掘下去。“男,女,族,居,死”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他读的陶文是否准确,都无法验证。这样过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