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贫穷姐妹物语(上)(第2/4页)  大穿越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

    比如,此时此刻,在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的身边不远处,就是朗伯恩村一户典型的农家居所。这户人家还不是最穷的佃农,而是在圈地运动之后的英格兰本土已经很少见的自耕农,据说是一个破落乡绅之后,虽然曾经也阔绰过,可惜因为父辈和祖辈的若干次失败投资,导致失去了几乎所有产业,只能靠着最后剩下的一小块土地耕种为生,是村里各家绅士教育子女的重要反面例子,所以伊丽莎白对他们一家的情况知道得比较多但即便如此,相比于需要租种土地的佃户,他们的家境已经好得多了。

    那么,这样一户富农之家的生活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从伊丽莎白此时的视野中就可以看到:在一座爬满了青苔的古旧砖房里,一家四口人围坐在壁炉边。父亲兴致很高地大声朗读着圣经,母亲为大家准备好了炖牛肉。还没断奶的年幼小弟在摇篮里发出响亮的啼哭。大儿子从陶罐舀出牛奶,倒进餐桌上每个人的杯子里。屋子外面没有汽车发出的噪声,更没有吵得人耳鸣的流行歌曲或地狱摇滚。刚刚从母牛身上挤出来的牛奶里,也绝对找不到任何二恶英或者其它工业添加剂的痕迹。

    一切都是如此的绿色环保、淳朴和谐、宁静安详。宛如绿色和平组织那些环保主义者想象之中的天堂。

    可惜如果你真的走进他们的家门,用神探福尔摩斯的观察力仔细搜集讯息,你就会发现很多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苦恼:比如说,虽然这户人家已经是年收入超过五十英镑的富农,但正在读经的父亲,仍会因为柴火冒出的烟而使劲咳嗽个没完。如果继续这么咳嗽下去,他早晚会患上支气管炎,最多四五十岁就没了命,而这在当时的英格兰属于常态。换成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更是只有三十岁多一点儿。

    接下来,摇篮里的宝宝哭个不停,很可能是因为他得了天花或者其它什么无法治疗的婴儿常见病,隔不了多久就会死掉这个年代的婴儿夭折率高得惊人,班纳特五姐妹个个都能长大成人,实属上帝保佑。

    然后,那位母亲一边做饭一边抚摸着肚子,承受着胃痛的折磨。但就算她舍得花钱去看病,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医生能够给她开出的唯一有效药方,恐怕也只有鸦片膏桌上的炖牛肉吃起来没滋没味,很难嚼得动,但除了牛肉和土豆,桌上就没有别的菜肴了,因为这个季节没有水果和新鲜蔬菜。

    在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因为蜡烛太贵,绝大多数节俭的劳动人民只能靠着炉火看东西,结果因为光线不好,没看几本书就伤了眼睛别以为在篝火旁边读书是什么很浪漫的事他们全家人没有一个看过歌剧、画过油画,或者听过一场完整的钢琴演奏,母亲干脆就是文盲。这个家里的父亲和大儿子之所以还能识字,是因为去最便宜的教会学校上过几年课,但除了会读圣经之外,连基本的乘除法似乎都没有掌握。

    他们的家距离首都伦敦只有二十五英里,但全家人只有父亲乘坐公共马车去过一次伦敦城,而且来回的旅费开销花掉了他一个月的收入。其他人从来没有离家超过十英里。全家每个人都有足够御寒的亚麻衬衫和羊毛外套,但都在潮湿的天气里长满了虱子。家里也没有床,而是用铺在地上的草垫来代替。

    这就是十八世纪末不列颠乡村劳动人民家庭的一般生活条件,足以令一切现代人望而生畏。

    当然,上面那是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作为乡绅之家的小姐,班纳特五姐妹原本是不会过这种日子的。

    在十八世纪末的英格兰,所谓的乡绅,一般是指那些只靠祖传的产业盈利就能生活得很好,从来不工作的人。他们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牧师、官员或政客,而是彻底的剥削阶级。他们每天什么工作都不做,甚至把工作视为耻辱,只是在每年四次的结账日之前,把自己的账单结算一下就可以了,平时就是喝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