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四章 让人头痛的丛林战(第1/3页)  抗日之黑枪小三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空降、巷战、登陆战这三种仗很难打,可丛林战、山地战、雪地战的这三种地图同样也属于极高难度作战。

    王南最擅长的是巷战,对丛林、山地、雪地的作战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可建造丛林战的演习训练场地,他带着大队人马在现场,却几天都不知道怎么下手。

    原因无他,丛林战,植被越野蛮,士兵们的体验就越好。

    如果是原始的热带雨林,那进去打一次,什么都会了。

    无奈之下,王南找到片原始丛林,用机械设备开了几条路,隔出了大大小小几个训练场。

    随后,就让参谋部派来一个连的海军陆战队,他得尝试着怎么训练。

    王南用自己在南洋的作战经验,结合着各方面的资料,设计了一个培训大纲,把普通士兵需要知道的一些训练点罗列了出来:

    伪装、痕迹、联络、痕迹、战斗手势、巡逻、作战、伏击与反伏击、各种武器的应用等等,因为时间原因,其他不涉及到的他就没想去多讲。

    这一个连的美国大兵到位后,王南开始带着他们进行每个科目的实践。

    丛林战对现代军人来说,也一直是个禁区。

    因为这个特殊的战场,不论对人员素质还是装备的性能,都不那么友好。

    先是丛林里的隐蔽性极佳,敌我双方都能得到很好的隐藏,这让战斗往往在没看见人影时就开起了火。

    特别是以后的战斗中,美军做为进攻方,不得不主动移动,暴露的机会更多。

    王南先从简单的教起。

    第一步,让士兵们携带的物品不发出声音。

    然后才开始教他们对身体进行伪装掩盖,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潜行。

    这些最基本的教完之后,他开始讲敌我识别。

    这个问题也是丛林战的关键点,不管后世的科技水平多高,也对此头痛不已。

    有关丛林战的战史里几乎不敢讲零散误伤的事件有多少。

    因为只有战斗结束后才能知道死者的身份,而这时报上去,自己人打死了自己人,那又成了对双方士兵极不公平的事件。

    伤亡者得不到相应的荣誉,开枪者也无法界定性质,只能当做一团糊涂帐,都做为对敌战斗上报。

    当初他带着李秀和二丫,可不存在这种识别问题。

    先试验的是美军配置的营连排的无线电,经过实地测试,在丛林中,地形复杂些就难以保证正常应用。

    这些学会伪装后的大兵们往丛林里一钻,只有手中的美制武器是明显的敌我标志。

    而这种仅凭武器去识别,又很容易被敌人掌握,这在敌我混杂的地区,还真没办法。利用声响做暗号,声音小了传不出去多远,声音大了容易招枪。而用昆虫鸟兽叫声做联络,简单了敌人也能胡乱使用,声音复杂了却又不是人人都能学得象。

    王南为这个问题郁闷了几天,最后才想明白,这里的训练都以普通部队为主,又是集体作战,还是让他们看武器和对话来识别吧。

    最重要的两点训练好了,其他的科目训练进度就快了许多。

    象简单的学习查看敌人留下的痕迹并做出判断,只用了一天时间,一个连的人就都学会了。

    丛林里脚印的信息量最大。比如查敌人数量,在路口处,卡出一步的距离,看这间隔里面有多少脚印,那就是有多少人。

    脚印方向可以用来判断警戒人员,脚印的深浅可以看出奔跑还是负重。

    如果找不到脚印,就需要仔细查看周围的草枝树枝、苔藓、蛛蛛、落叶等等环境,有没有人为产生的变化。

    再其他的,就是让士兵们适应树密林深、常有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