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七章,你们走了,百姓咋办?(第1/2页)  抗战之太行山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禹王山,守护了禹王山阵地20多天的60军的滇军弟兄们终于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命令的时间是5月13日,就是在第五战区撤出徐州城的前一天。

    徐州已经提前让了出来,守在禹王山已经没有意义了,再说60军的人也损失了一万多人,是该撤退了。

    早上的时候,住在禹王山附近的冯阿姑早早的起了床,把昨晚就蒸好的大米饭盛在一个大瓷罐子里,抱着罐子步履蹒跚的向着禹王山走去。在大米饭的最上头,是两条煎的金黄油酥的咸鱼。

    冯阿姑今年才40多岁,可是早些年的艰苦生活,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使的她看上去像是60多岁的的老太太。

    之所以说是早些年的艰苦生活,是因为他的大儿子这些年发达了,据说在中央军当了上了大官,还把她的二儿子也给带进了部队。如今,只有她家的三小子和他住在乡下。

    三小子刚刚结婚,小两口对她很是孝顺。

    不缺吃不缺穿的冯阿姑这些天有了事情干。那就是给守在禹王山上打鬼子的战士们送饭吃。

    每次她上到山上,都会受到守在山上的那些战士的欢迎,一声声从心底喊出的“阿妈”,让冯阿姑开心异常。

    她倒不是喜欢占这些战士们的便宜,而是每当看见这些战士,就会想起不知道在哪里当兵的大儿子跟二儿子。虽说这俩个小子每个月都有钱给托人捎回家里,可是都多少年没见俩人的面了?冯阿姑都记不清楚了。

    知道这些战士们爱吃白米饭,冯阿姑还特地买来白米给他们蒸大米饭吃。毕竟她的家离着大运河不远,往年来往的船只很多,附近的米行里面就能买到大米。

    像往常一样,冯阿姑来到了禹王山的脚下,只是还没到地方,就迎见了平时都熟悉了的一个长官,据说是个连长。

    “阿妈,您又来送饭了啊!”连长正领着人撤退,不过看到阿姑就停了下来。

    “是啊!来,孩子们都来吃一点!”冯阿姑开心的招呼着这些战士。

    冯阿姑没有去数一数有多少人,也没有去认识这些战士叫什么。因为前些天才刚叫出名来的战士,转眼就找不到了,据说是牺牲了。后来,冯阿姑就直接喊他们孩子了

    “停下!吃!”连长下达了命令。

    “谢谢阿妈!”

    “谢谢阿妈”

    罐子里有勺子,战士们一个个的上前挖米饭吃,一人一个饭团攥在手里吃得香甜。那两条咸鱼也被他们分着吃了。

    只是,一个连的战士,如今,就剩下30多个人了

    “我说这位小长官,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换阵地了,还是回去休整?”冯阿姑问道。

    “阿妈!我们要撤退了!上级让我们撤出去,撤到河南去休整!”连长回答道。

    “那你们去河南了,禹王山谁来守?后面的大运河怎么办?徐州城怎么办?我们这些老百姓怎么办?”冯阿姑急切的问道。

    “我们”连长迟疑了。

    是啊,他们是最后一批撤退的,撤走之后,禹王山将再也不能阻挡日寇的铁蹄。

    他们是军人,得服从命令,他们是军人,可以抬腿就走人。

    可是,军人退走了,老百姓怎么办?老百姓掏出自家的存粮,自家的金钱来支持他们打鬼子,不就是希望他们把鬼子当在他们的家园之外么?

    可是,他们走了,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该怎么办?

    报纸上c宣传栏上那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无不在显示着日寇的残暴。

    军人走了,那么,就只有老百姓用他们的身躯去承受日寇的杀戮跟残暴了

    连长的头,低了下来:“阿妈,听我一句劝,趁着小鬼子还没来,您抓紧逃走,千万千万别在家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