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 准备决战(第1/3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乾清宫,东暖阁。

    朱允炆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盛庸的奏报,看着眼前争论的众人,心情有些复杂。

    平心而论,在制定计划时,他心中就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但他挑不出什么毛病来,通过盛庸佯攻通州,将朱棣吸引回北平,然后封闭喜峰口关,将蒙古军挡在塞外,集中兵力围歼朱棣,关门打狗,很完美。这一点和后世辽沈战役有些类似,所以他就同意了。

    但是这个计划却遭到北平都司佥事郭钥的反对,他是朱允炆最早的班底,所以胆子比较大,说话比较直接。他指出,这个计划中,将数十万大军的命运寄托在策反守将的行动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首先时间上没法保证,难道就让盛庸一直在通州城下等待吗?其次,朝廷到目前只是攻克了保定,优势并不明显,叛军未必会那么容易策反,相反如果一举攻下通州,威慑北平,叛军反而会更容易被策反最后认为,即使蒙古人入关也没什么,在北平附近的狭窄区域中,击败乃至全歼蒙古军并不困难,甚至还可以一举解决困扰大明的边患,何乐而不为呢?

    郭钥的奏折在军机处、文渊阁引起了反弹,因为大家都可以看出郭钥的潜台词,郭钥认为制定政策的人胆子太不敢和蒙古人打仗,所以才制定出这种狗屁不通的计划。众人不由得群情激奋,纷纷指责郭钥作为前线武将,轻敌浪战,肆意挑起边衅,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半年来的平叛,已经让朝廷耗损巨大,无论是粮食、兵员和战马,都亟需补充。此时与蒙古人开战,实在是得不偿失,还不如将其挡在塞外,徐徐图之更好。

    而且不仅仅如此,众人还指责郭钥有越级上报之嫌,蒙古军埋伏在遵化以及策反叛军将领这些事情,目前还是机密,只有军机处、文渊阁的人知道,前线将领中知道的也只有平安、盛庸而已,郭钥这个级别本来是不应该知道这个事情的,但是因为策反张辅的邵云是其部下,所以才将圣旨向其透露。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主要的执行者平安、盛庸都没有上书反对,一个级别不够的“低级”军官却鸡蛋里挑骨头,这也是郭钥被人指摘的地方。

    不过朱允炆倒不觉得郭钥多管闲事,对他来说,向自己上书的人越多,那么自己被蒙蔽的可能性就越所以他下旨赞扬了郭钥的态度,但是对于郭钥提出的反对意见,不予置评。

    私下里,朱允炆却令兵部、五军都督府加快了向北方调兵的速度,同时令辽东的耿璇和怀来的徐辉祖再接再厉,突破关隘,兵临北平。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四月十二日夜,军机处收到战报,盛庸一日夜就攻下了通州,正在向北平进军,请求支援。这份战报立刻引起了王度、卓敬等人的不满,他们认为盛庸阳奉阴违,对执行牵制任务不满,为了争功,不顾将士的性命,执意攻破通州城,造成既成事实,要挟朝廷按照其计划行动,让朝廷陷入被动,应予严惩。

    朱允炆却并没有表态,第二天军机处又收到了平安和郭钥的战报,平安已经令李远统帅近卫骑兵军派往北平,增援盛庸郭钥将直沽的三万人抽调了两万人增援盛庸,并运送了大量物资。

    平安、郭钥的迅速行动,让朱允炆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前线将领对盛庸攻克通州的行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的。这让朱允炆有些恼火,既然有不同意见,平安、盛庸为何不上书言明?最后还是刘璟一句隐含的提醒,让他明白了原因,之前朱棣的离间计并没有完全化解,自己保护了盛庸,安抚了平安,但是两个人却都有了心结,盛庸因为饱受指责而不敢反对,平安呢?应该是怕被认为居功自傲,或者为了避嫌,也不敢反对。等明白这些,朱允炆苦笑着摇摇头,朱棣真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一封简单的书信,就让自己与前线将领有了隔阂,不过幸好,现在知道也不晚。

    所以朱允炆并没有听从王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