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章 无奈的选择(第2/3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很可能是乌格齐的自作主张,对于这个回答,朱允炆有些失望,也有些无奈。

    而瓦剌使者阿尔斯楞则坚决否认了瓦剌曾经派出过使者挑拨楚王谋逆,称这是小人的污蔑,坚称瓦剌与大明并无冤仇,有冤仇是黄金家族,所以瓦剌断不会做出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面对激动异常的阿尔斯楞,手头没有证据的礼部官员也只能表示是个误会,所以朱允炆对瓦剌还是以安抚为主,答应了他们互市的要求,感谢他们对帖木儿可能东侵的预警,也没有提要乌格齐臣服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根本不可能。

    此事过后不久,额勒伯克上书要出家为僧,潜修佛法,朱允炆闻听后自然应允,亲自出面请高僧道成收其为徒,道成犹豫再三才终于应允,为额勒伯克取法号“觉空”,侍卫胡其图为照顾额勒伯克,也随之出家,法号“觉远”。

    三月初二,道成北上游历,觉空随行,哈尔固楚克得知后追到江边,与兄长洒泪而别......

    同一天,瓦剌使者阿尔斯楞向朱允炆请辞北上,返回草原,朱允炆派翰林学士王艮一路陪同,将其送出边关。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使如今朱允炆下令出征漠北,其手下的将军们也会奋勇争先,平安、瞿能、瞿陶、耿璇、宋瑄等人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因为出征漠北在历朝历代发生过多次,汉之卫青、霍去病、窦宪,唐之李靖、李绩、苏定方,本朝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等人都是其中翘楚,所以武将们也摩拳擦掌,希望自己也能名列其中。

    至于倭国,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倭国还没有被外来者征服的历史,这一点让倭国人甚为自豪。

    华夏和倭国总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唐朝平定高丽时双方在白江口发生的海战,这一战以倭国惨败告终,为抵御唐朝入侵,倭国在整合国力的同时,在西北海岸建立是工事防御唐军登陆,不过好在唐军没有入侵日本的意思;第二次则是元世祖时期的攻倭,这次攻倭分为两次,都以失败告终。

    白江口惨败,让倭国向唐朝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文化和政治体制;击败元军的进攻,则让倭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强大,其精良的武士刀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近身格斗中,蒙古族的武士都不是倭国武士的对手,更不用说当时的汉军了。

    基于种种考虑,即使倭国卷入了胡惟庸谋逆案中,洪武帝朱元璋仍然将其设为不征之国,只可惜这除了助长倭国的气焰之外,没有什么用处。

    虽然朱元璋建立了庞大的水师和沿海卫所,但倭寇的袭扰却一直无法根除,派使者晓瑜倭国,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朱允炆开海之后,排除水师大力清剿倭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自济州岛海战,倭国和朝鲜联军惨败之后,倭寇又开始猖獗起来。

    为惩罚倭国,朱允炆提出了倭国赔偿白银五百万两,割让石见银山的条件,也许是这个条件激怒了倭国人,倭国人选择了支持楚王谋乱,在六合山与李景隆袭击圣驾,这一点让大明朝廷愤怒不已,要求足利义满到京师来领罪,同时赔偿白银一千万两、割让九州的条件,但倭国使者回国后,则消息全无,有的只是倭寇袭扰变得更加频繁。

    在如何处理倭国的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一派以为应该遵循洪武旧制,清剿倭寇,同时拒绝倭国前来朝贡,这本质上相当于禁止与倭国的贸易;另一派则以为,倭国罪无可恕,从问题严重程度上说,倭国所犯的罪行比朝鲜要严重的多,不能不进行惩戒,否则天朝的威严何在?

    之所以分为两派,还是因为大家心里没底,当初与朝鲜开战时,反对的人并不多,因为大家都知道,赢面非常大,输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征伐倭国,就另当别论了,跨海远征,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如果在关键时刻再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