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虾夷岛(第1/3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欢迎你br    对华夏的人,或者知识分子来说,“经世济民”是他们最崇高的政治理想,所谓“经世”,就是将圣人所描述的那种“大同”世界搬到人间所谓“济民”,就是帮助百姓,促进民生。

    所以,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搞经济的都是知识分子,都是政府官员。

    但是,经济究竟应该怎么搞?谁也说不清楚。

    朱允炆想起自己前世看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其中讲述了西班牙c葡萄牙c荷兰c英国c法国c日本c俄罗斯c美国c德国的崛起过程,其中西班牙c葡萄牙靠的是大航海,从美洲获取金银荷兰靠的是商业,将整个国家当成一个公司运转英国靠的是海盗劫掠和工业革命美国靠的是自由发展,以及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日本c俄罗斯c德国靠的是强力君主c自上而下的改革。

    但是,在朱允炆看来,或者说大多数华夏人看来,日本c俄罗斯c德国的做法是最好的,因为这三个国家的国民和君主没有等待上帝的恩赐,而是动用自己的双手c智慧和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朱允炆也不懂经济,但是他知道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

    所以即使现在的火车时速只有二十里左右,远不如奔马,比马车也快不了多少,但是朱允炆仍然坚持要修铁路,原因很简单,铁路依赖的是蒸汽动力,它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但是,要修建铁路,朝廷却没有足够的钱,所以朱允炆迫切需要大量的金银。

    对于朱允炆的渴望,许多朝臣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朝廷的急务应该是劝课农桑,让百姓吃饱穿暖他们对皇帝出动大军攻打倭国,其实是非常的不以为然,但是皇帝还算谨慎,耗费的粮草c征调和损失的兵员都在接受范围之内,而且皇帝的理由也很充分倭国刺驾却无悔改之心,所以大家只能按捺住性子,闲暇时构思一下腹稿,等有机会一炮走红,成为为民请命的名臣。

    为此,朱允炆百忙之余,令人编纂了一本书经济新说,其中他摘取了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观,再加上后世看过的一些如国富论c货币论之类书籍的一鳞半爪,编纂成书,刊行天下。

    这本仓促成书c漏洞百出的书,却在朝野之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太学和京师大学的学生经常为此发生论战,后人将其戏称为“皇帝和圣人的论战”。

    但是最终,还是朱允炆的学说占了上风,原因很简单,朱允炆的学说简单易懂,符合现实情况圣人之言则不同,操作性极差,大多数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畴,真要叫起真来,很多论点都缺乏根据。

    这次论战,还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京师大学c太学分别创立了自己的杂志京师大学学报c太学学报,鼓励学生投稿,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还有一些商人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份报纸经济学报,专门开发经济民生之类的信息,据消息灵通人士说其背后有皇室的影子。

    但,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报只是一帮商人投皇帝所好而成立的杂志。

    在这个时代,即使朱允炆大力反贪c大力提高商人的地位,商人们仍然被人看不起,所以他们非常小心,正因为缺少足够的安全感,所以他们努力去讨好皇帝,只要皇帝要做的,那就是好事情,值得大做特做c大说特说,何况这些事情对他们是有利的。

    数十年后,经济学报成为了大明最顶尖c最权威的经济学类杂志,当然这是后话了。

    虾夷岛,西埔湾。

    岸上正在发生一场惨烈的厮杀,双方的武器都是倭刀,口中叫喊的语言都是倭语,跳转腾挪之间,姿势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下起手来却毫不手软,刀刀见血,惨叫声不断响起。

    看身穿明军铠甲的武士逐渐占据上风,现场地位最高的台郡王朱允熥有些疑惑的道:“斯波先生,你们倭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