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12章 笔记本草图(第2/4页)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们是老毛子,老毛子该用什么枪?那还用说么?当然是ak枪族咯?

    “啊,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您现在应该意气风发的操作坦克吧!或许您已经有了一些枪械的构思,很遗憾,我已经有了现成的成果。”

    杨明志一直觉得,苏军单兵作战能力必须得到提升,首先就从提升火力开始。他也很明白,老毛子有很多高人,再说中间威力弹也不是新鲜玩意。

    如果说小口径弹很容易演化成中间威力弹,那么日军的六毫米步枪弹已经全面使用了。

    那个位面上,德国强行上马mp44项目,忽悠着小胡子开始量产出stg44。苏军攻入波兰境内后,就遭遇大规模装备stg44的德国步兵师,恍若远处的敌人阵地,到处都是机枪堡垒似的,苏军步兵吃了大亏,最终还是靠火箭炮的密集轰炸才撬开缺口。

    正是突击步枪在二战中的惊艳表现,逼迫战后的许多国家,认定全威力弹的时代已经落幕,未来的单兵武器需要基于中间威力单研发出的枪族,来武装本国大兵。

    “好吧,本来ak47的原型枪在1946年就完成了,以苏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量产。我既然到了苏联,何必要苦等卡拉什尼科夫呢?再说,也许本时空的他会因为许多原因,没有从事枪械发明。甚至,他成为牺牲的坦克兵之一呢?我没有理由等他,也不可能去等。如果我可以控制一些兵工厂,我画了图纸就强行让他们去生产,我要给斯大林写信,让他批准我的一切生产计划!”

    杨明志定了定神,他对ak47的结构非常了解,对它的优点缺点更是门儿清。

    ak47的改进型就是akm,华约国家乃至中国,大量仿制的就是akm,在这方面未来的中国可是集大成者。以至于中国的仿品数量过于庞大,质量还不错,国外的买主并不称呼它五六冲,直接冠名为ak47。

    他在笔记本上勾勒出akm步枪的模样,简要勾勒出它的结构布局,一些重要部件的参数。简图旁边更是用汉语写着,诸如“枪械用冲压技术”,“弹匣使用冲压”、“枪托要可折叠”之类的话,

    他甚至画出了一套弹股系统,虽然当前苏军的冲锋枪都能安弹股,然其构造和杨明志的这个差别很大。

    因为,杨明志所采用的可是那个位面,中国军械工程师巧夺天工的发明。所谓打开弹股盖子,将子弹摆放进去,合上盖子扭动几圈旋钮,内置在中心的发条即为齿轮盘提供动力。当枪械开火时,弹股内的齿轮盘也在旋转,这实际是一种轮式供弹机构。

    比起苏军常用的波波沙的发条弹力弹股结构,该结构更为简单灵巧,故障率极低,维护非常简单。对制造厂家而言,其生产工艺更为简便,产量自然就更大。

    杨明志知道自己带兵时,那些装备波波德冲锋枪的战士,从没有人把弹股塞满,往往塞到六十发就停了。为何?塞到71发,发条老化的厉害,也非常容易卡弹。他对此已经诟病良久,奈何作战时期,苏联的军工部门显然没有时间对这个弹股进行一些改进,或是根本就没有这样想过。

    “唉,还是八一式枪族的弹股系统最高明,用的时候再给发条上劲,永远不会老化!”

    闲来无事,他简直勾勒出了一套枪族系统。

    突觉得腹部一阵不爽,杨明志没有合上笔记本直接往皮椅一方,自个直奔厕所而去。

    ……

    蹲了一次大号,待其走出们,只见的那两位内务部的同志,居然聚精会神的看着自己的笔记本。

    “糟了,我的手稿还没到给他们看的时候。”杨明志有些慌神,连忙走去。“嘿,你们在看什么?”

    “是您的绘画。”费留多夫随口一说。

    杨明志二话不说,走上前拿起笔记本直接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