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11章 第二版《数论史》(第2/3页)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现在的研究生是半学半研,研一阶段就是加强版的本科生,仍以学习为主,学习研究生课程,学的更深更专。

    研二开始,研究生们介入科研项目,跟着老板打工,以发表两三篇论文、其中一篇si为奋斗目标。

    吴上峰在学业上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读研三年,发了三篇论文,含一篇si。

    沈奇考察吴上峰的专业课成绩是一方面,他当然也会关注吴上峰写的论文。

    说到论文,沈奇七年前发表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突破了5000次大关。

    那篇论文发表在《数学年刊》上,当时的if值是四点几,现在还是四点几,变化的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si期刊的影响因子算法,是用前两年的文章总引用数,除以前两年的文章总数,换言之,if值就是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数。

    一份if值为1.0的期刊,意味着发表在这份期刊上的论文,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平均被引用的次数是1。

    1并非影响因子的底线,零点几的if值期刊大把,特别是在数学领域。

    《数学年刊》的if值在所有数学期刊中最高,常年也就在~5之间徘徊。

    取最大值5吧,即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数学论文,每两年被平均引用的次数是5,每年被平均引用2.5次。

    沈奇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七年累计被引用5000次,即每年被引用超过700次。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非常恐怖的概念。

    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平均引用次数三四十次很正常,因为它们的if值就是这么高。

    被引用超过00次的《自然》、《科学》文章,那算是牛级文章。

    被引用超过500次的文章非常少见,那是超牛级。

    《数学年刊》这种if值不到5的期刊,沈奇的一篇文章平均每年被引用700多次,可以理解为每年有700多个数学工作者或团队,引用了沈奇的这篇论文。当然了,也存在一位作者反复引用的情况。

    黎曼猜想属于解析数论领域,这是个非常小众而高端的超硬分析领域。

    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每个大学里能有十个人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并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已经很了不起了。

    也就是说,世界上从事解析数论研究的学者,几乎都引用过沈奇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

    沈奇攻克黎曼猜想分了两个阶段,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论文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完整版的黎曼猜想证明方案,沈奇写入了他的专著《数论史》中。

    《数论史》上市销售已有6年,6年中发生了不少学术性事件,沈奇在几个月前已开始修订第二版的《数论史》。

    已有美国出版社联系沈奇,希望拿到第二版《数论史》在美国的出版发行权。

    第一版《数论史》在美国的售价是八十几美元。

    第二版《数论史》的估价,美国出版社预估到了150美元往上走。

    为啥定价这么贵?

    因为在美国,学术专著、教科书就是这么贵。

    “多明戈斯小姐,你的意思是,第二版《数论史》将成为美国部分高校的教材?”沈奇问一位混血女子。

    这位来拜访沈奇的混血女子血统复杂,她有亚洲血统、拉丁血统、斯拉夫血统,多种基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位妖娆艳丽又不乏古典美的异域美女。

    混血女子是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美国分公司的业务经理,她会说中国话,被公司派往中国与沈奇接洽。

    其实不会说中国话也没关系,沈奇的英语水平足以跟美国人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