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安民(第1/2页)  后唐幻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倭人在商旅的事情上确实没有搞鬼,正好有一队倭国商人受困于此。我军又分出一部“护送”倭军和商队出城,说白了就是押送,以防再闹出什么事端。

    接下来的三天,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就忙着补救倭兵捅的大篓子。重新公布了一次《七重罪》,一并声明残害无辜百姓的乃是倭人,非是安东联军所为,且都已经被正法,还遇难者一个公道。重智更是颁布大都督令,明申此事虽不是安东联军所为,但鉴于渤海百姓也属安东辖内子民,伤人者又与安东军有些联系,故此遇难者一切丧葬费用皆由安东大都督府承担,并且对其家属有额外补偿。这些即繁琐又关乎大局的事自然就落到了一同入城的昂骨坤带领的中京渤海兵头上,由他们活动至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和重智、杜荀鹤等众人也不比那些军兵轻松,就在大火中幸存的渤海王宫内斟酌渤海现在的烂摊子到底如何收拾,谁人留下来坐镇渤海,总不能一番干戈后,拍拍手走人了事吧。据报几日前大纬已经被其子大所弑,而大在城破之前似乎又在宫中自焚了,现在渤海王室只剩一帮寡妇孤儿聚在一处,等待处置呢。

    杜荀鹤和几个新罗人提议再立王室,从大纬的遗孤中选一个幼子立为傀儡,由安东军在后把持,重智听着这个建议不住地点头,估计多半也是此意;李时举和赵无忧为首的年轻人却不甚赞同,毕竟渤海王室已经立国几近二百年,这次若是再立其后嗣恐怕日后尾大不掉,养虎为患,但也想不出一个有效对策来。正当两方争执不下时,却是李彝超一句听似戏言的话点醒众人。

    “我三哥乃上国颖王,为何不立?岂不比那什么渤海土王强甚百倍。”

    一帮老少如醍醐灌顶般恍然大悟,诸位都是究竟世故,自然看出其中奥妙。难怪小公子从未参与他们的讨论,定是心中已有定数,这次李彝超所提也必定受了殿下的会意。

    常言道姜是老的辣,杜荀鹤率先醒悟过来,急忙口风一转,道:“四公子说得正是道理,有殿下在此,我等何必再作无聊争论,正应当请殿下为此地之主,以化渤海的蛮夷之风。”说着向我深鞠一躬,口中却不停歇,继续道:“渤海大氏何以立国,系窃大唐疆土方成今日气候。其族本是高丽别种,高丽亡后才迁徙到此,本朝先天年,渤海第一代王大祚荣起兵作乱,割据称王,从贞元十三年被正式受册封为渤海王算起,至今已历十五代王。现今大氏不施仁政,祸国殃民,合该殿下收回渤海,救民于倒悬。老朽敬请殿下行此大仁大义之举!”老头说得慷慨激昂,面容庄重,一付死柬的架势。其他人自是不甘落于人后,也接连明申为己为民,殿下务必要主掌渤海。

    李彝超的表态确实是我的安排,可我本来只是打算让他们审度一下是否可行,没想到却引来一片“肺腑之言”,平时从没见识过文人学子的唇枪舌剑,今日正是第一次亲身感受,受他们激烈言辞的感染,我也是“激动”不已,头上冷汗直流,却也不推辞,口中含糊道:“诸位先静一静,且听我说几句。”

    “各位的意思我已明白,正和我的想法相同,但目前不是我们在此商议几句话,就能把这渤海的江山收下了。古语云: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渤海大氏民心尽丧,遭致灭顶之灾。民心即天心,丧了民心,岂有不失天下之理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在当务之急就要让渤海百姓明白,安东联军不是来耀武扬威,而是救民于水火的仁义之师。”

    我提纲挈领的三两句话说得杜荀鹤等人渐渐冷静,开始低头思索起来。

    细想一番,朴在宪说道:“乱世行重典,安邦兴仁道。要得民心,就要施仁政,施政需有臣子代劳,故此只要有渤海旧臣出面支持殿下,大势可定矣。”

    赵无忧补充道:“素闻渤海国内军政要职大多由大、高、乌、杨、李等望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