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17)把笨兵变聪明上(第3/4页)  我回到了清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刀阔斧地整顿了关外防务。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祖大寿前往宁远(今兴城)筑城,距关(山海关)200里,进可攻退可守。孙承宗为边防计广泛征询拓边良策,天启五年派兵遣将分赴锦州、大小凌河诸战略要地,修缮城郭,练兵屯粮,拓地400余里。天启初年的失地尽数收复。

    然而这时的明延内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空前尖锐,昏庸的熹宗引绳削墨不理朝政,大权旁落魏叫贤。魏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东林党一派正直官吏的不满。天启四年(1624年)左都御史杨涟首劾魏二十四大罪,左光斗等东林党志士群起响应,魏忠贤大兴党狱将左光斗等迫害致死,其他东林党重臣赵南星等亦罢官为民。孙承宗也是东林党干将,魏忠贤早就视为眼中钉。在前线的粮饷、器械等供应上曾多方掣肘。天启五年九月孙承宗麾下大将马世龙贸然出师遭到小小的挫折魏便抓住不放,弹劾孙承宗,迫使孙承宗不得不解甲归田。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破关入犯都城,崇祯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兼兵部尚书守通州。收复永平、迁安、滦州、通化等地。袁崇焕遭后金离间计被冤杀后,他安排祖大寿共御清兵。清兵退,被加封太傅。祖大寿降清后,他被弹劾再次罢官还乡。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绕道入长城,深入京都南,进攻高阳城。他率家人及全城乡民守城抗清,终因清兵势众弹尽粮绝,城破被俘自缢而死誓不降清。著有《高阳集》。

    说完,孙子潇感慨道:“论孙承宗的功绩,品德,壮烈,早应该名满天下,为后人所景仰了,可惜他抗击的是大清,捍卫的是明朝,所以一直不为人所知道,和袁崇焕一样寂寂无名,要不是袁崇焕因为陵迟被冤枉,大概千百年后,人们都会把他遗忘了,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二位英雄的祖先!而明朝自孙、袁之后再无名将,都是一些碌碌卑劣之辈,望风而降,恬不知耻,终致亡国。”说吧摇头叹息,为英雄鸣不平。

    而王大富不知道什么时候也骑马来到我二人的身边,听了孙子潇的介绍,插嘴道:“孙先生讲的真好,我说你讲的是谁呢?原来是我的高阳老乡,孙榜眼啊!我们老家他的传说可多了,他的故事在高阳一带可以说妇孺皆知,传说孙榜眼天资聪慧,三岁能背千家诗,十岁考上秀才,十三岁中举。孩童时代在高阳城里大慈坑畔读书,时值盛夏,坑内积水,成群青蛙叫个不停,孙榜眼感到烦人,随口说:“别叫了,吵得心烦!”立即众蛙息声,这才留下大慈坑的蛤蟆--干鼓肚的歇后语呢!”

    而我听了孙子潇的讲述,才知道,原来明朝也不是那么懦弱,不是只有吴三桂之流的汉奸!骨气全无,良心没有半点,还不如那秦淮河上的烟花女子!整个江南竟然望风而降!一点也不敢抵抗,让人只能哀叹“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连我都为他们害臊。其实是有慷慨悲壮的英雄的,只是不为众人所知罢了!

    而此时孙子潇正直视我,看我是如何的反应。

    这个问题我其实早就考虑清楚了,以前也有人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问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正容道:“孙大人的英姿让我辈悠然神往,不愧是响当当的好男儿!立于这天地之间,慷慨悲壮,虽然千年以后依然壮烈!长龄衷心的敬佩!”

    然后话锋一转,道:“孙先生也不必试探我了,我今天就和你说实话吧,现在的大清也早已到了盛极而衰的地步了,虽然我是满人,你是汉人,可是等到大变将至,可不分什么满汉,受苦的是中国这一方土地上所有的百姓!被奴役,被侮辱,被残杀!这样的例子史书上可不少见!而且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次大大变将是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未有之变数!真正的生死存亡!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还能安逸的老死,不过我们的儿孙就没有这样的好命了,到时候恐怕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