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第1/3页)  北京尖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也许是因为冬天来临的缘故吧,习惯于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打开音响,捧一本书,泡一杯绿茶,静静地让自己沉浸在故事中。我不喜欢冬天,不仅仅因为这个季节是凋零的季节,让人不由地会失落,会伤感。还因为,这刺骨的寒风,让我的十指懒得在键盘上飞舞,而习惯于每个夜晚,用厚厚的毛毯,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在温暖中,任思绪随意飞扬。

    这几天又重温一遍《纳兰词》,感觉依旧是那么好,每一阙词,看似平淡,可是又让读者哑然,眼前挥之不去的是一个个动人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我太喜欢这阙词了,简直有点爱不释手。读着,读着,忽然间,让我想起了《北京尖叫》,想起了那里的女人,想起了那个让我无数次流泪的故事。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这首《雁丘词》里,我尤其喜欢这句。自古,又有谁能逃脱这个“情”字呢?无论是《神雕侠侣》里的杨大侠,还是《北京尖叫》里的那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的丰子,都在被“情”所困扰着,同样因为“情”字,让无数个女人,纠缠着,痛苦着,挣扎着,寻找着,等待着,最后化作无数双眼睛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浮现。

    我不得不佩服聪明的作者,用一个大大“情”网,网住了故事里的女人,也网住了故事外的女人,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待在网里,永远不要出来。《北京尖叫》也许就着这么一个,让人走不出情网的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好美的句子,我有时在想,如果丰子没有那次倒霉的大病,如果没有遇到月,如果他们没有相爱,那么,也许就不会有竹林木屋里那双幽怨的眼睛,就不会有飞机上那双含泪的失望的眼睛,也不会有老屋里那双等待的眼睛,更不会有墙角处默默流泪的眼睛,是的,也许就会像作者所说的,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也许就不会有《北京尖叫》的故事,可惜,这些都是假设,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最初。

    有人说,丰子身上有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又有贾宝玉的多情,可是我从丰子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奈,就像作者说的“厌倦了隆隆车轨的轰鸣声,也厌倦从一片原始山林向另一片空朦湖泊的劳顿奔波”“那些年,一个人在他乡流浪,没学会什么真本事,唯一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忍耐,但不知道是不是无奈。”这些大段大段发自内心的独白,让我流泪,我相信,每一个有过类似漂泊经历的人读后都会流泪。在他与月邂逅后,他以为他从此找到了可以停靠的港湾,可是,看到月在被世俗流言击倒后,遁入空门,永不回头时,丰子的心碎了,“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经管,他的身边依然有燕子、玉秀、菲儿、丹,可是,一个人,一生的挚爱也许只有一回。好弟兄--东子,走了,“一个人走了,拖着那高大微驼的身躯走了。就像他来到这个城市时,一无所有。”这一次,丰子觉得自己心里的那道防线彻底崩溃,没有心了,再也听不到自己的心跳,他在那个肮脏的空间里转来转去,他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他留恋,因此,他要去找心,找回曾经失去的心,哪怕会是一生的等待,于是,走进了竹林里的那个小屋,每个夜晚都站在小木屋的窗前等雨倾听钟声,永远,永远……

    说到《北京尖叫》里的女人,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一下浮现出了这么句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个“痴”字,就把《北京尖叫》里所有的女人都概括了,这是《北京尖叫》里每一个女人发自内心的渴望,渴望丰子能停下他流浪的脚步,渴望能给她们一个真正的家。于是就有了:月每天晚上都梦见自己身上穿着白色的婚纱,不停地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