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九十一章、十一长假(14)(第1/2页)  紫塞轶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c过去不按思维而生活,终将有一天按照生活而思维。

    米省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纳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场,生活着一群很穷的小商贩。每天清晨,他们会向富人借1000卢比,然后去进货,卖完可收回1100卢比,而晚上,他们要还给富人1050卢布。

    也就是说,他们一天的收入是50卢比。后来纳什告诉小贩们说,

    只要小贩不把这50卢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卢比用于第二天进货。由于复利效应,他们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这1000卢比的本钱了。从此,他们收入就会节节攀升,这样美好的结果,几乎是触手可及。

    但是,没有一个小商贩这样做。

    “他们天天就那样重复着,分出利息达九年之久。”

    纳什教授说:

    “那些长期处于稀缺状态的穷人,培养出了短缺头脑模式,其判断力和认知能力会因过于关注眼前问题而大大降低,而没有多余带宽来考虑投资和长远发展事宜。”

    过去不按思维而生活,终将有一天按照生活而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这群小贩宁可每天去借钱度日,也不肯从本钱中拿出一部分做长期投资。因为和眼前的温饱相比,他们根本没有兴趣花时间去思考未来的长线回报,因为从不考虑更优方案来解决问题,所以又陷入了靠借钱度日的烂泥潭死循环中。

    柴静曾在《看见》里说到,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之所以不被人喜欢,大多数是因为人们从不会思考自己为何痛苦。然而,这世上还有另一种痛苦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然后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作是自己该如此,甚至误以为这就是吃苦的好处。

    我总觉得苦难的意义,在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人生为何如此苦难,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从不值得一过。如果没有经过思索和自省,苦难终究只是苦难而已,没任何意义。

    这些年来看过很多年轻人在走他们父母长辈的老路,年轻时总觉得学不学习无关紧要,反正自己体力好得很,只要自己身体好就能混口饭吃,长此以往终究是依靠出卖劳力度日,类似于那些从不思考明天出路在何方的买菜小贩。

    茨威格在的《断头王后》里写到:

    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他们终将明白,那些为了讨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当年不吃学习苦的代价。

    学习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没有回报的苦,这种苦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愿吃。

    生活的苦,是绝望的苦,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这种苦看不见,摸不着,谁都不想吃。

    我从不喜欢自讨苦吃,如果我能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见这些痛苦的经历,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报有期望的勇气。

    生活其实并不苦,苦的是那个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作者ray先森,富书签约作者,一个用文字思考问题,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写作人,在文字里深度剖析人性的善恶,在沉思中用文字诠释人生的来往。

    本文重点依旧是落在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上。强调的是,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刻苦学习,以尽可能提升自身;如此很可能避免或减少生活中身不由己的奔波劳碌。本质上,属于对未来人生的一种必要规划。

    所谓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受人生观支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