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青龙天下(十)(第1/2页)  焚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国时,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秣陵山阜,这几个词代表的地方就南京。

    南京,这一个注定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都占据极大地位的城市。抹不开,绕不过,躲不去。

    紫荆山和长江在四周虎踞龙盘,玄武池在正北恣意,鸡鸣寺不知经历了几多日升日落,那些厚重的地砖和细密的青苔也不知曾被浇灌了历朝历代的几多鲜血。

    浓重,厚重,沉重。

    提到南京,很难绕开这几个词。不论它如今如何的活力四射,也不论它现在否有了些其它的内涵。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日军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率领华中方面军以及早已取得胜利的上海特遣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六师团以及后续增援的各路日军主力部队共二十万人,自北向南一路气势汹汹的冲来,将这座当时中国的首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那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中国方面的军队只有八万一千多人,其中还有三万人在当地临时拉来的壮丁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正规训练。军队的武器装备极差,没有任何空中支援,非但如此,而且南京城周围的部队早已经全部撤退,南京等于一座没有退路的孤城。

    孤城,便如历史最后上演的那样,最终成了一座死城。

    那同样也一场惨烈的战斗。在南京城破之前,饶中队面临了几乎绝境的劣势,可守城的官兵却依旧坚守着他们的阵地,一寸接着一寸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拥有着压倒性优势的日本军队连日来厮杀十二日,鲜血浸透了南京城几乎每一块城砖。若非在最为要紧的时候,国军最高指挥官临阵脱逃,这场战争的胜负还犹未可知。

    但历史终究没有如果,败了就败了,中国方面军队战死五万余,日军战死一万两千余,饶如此的惨烈如此的凄绝,可最终南京仍旧沦陷。这记录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国难。

    可,却少有国人知晓,在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之中,还有一支不为人所知的川军存在。

    当时,来自中国西南的川军团早已经被全部打散,由着最高领袖的意愿被依次拆分成团、营甚至连一级的基本单位堵塞到抗战最激烈的前线去。用那些单薄的血肉之躯去阻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从上海开始一路打到南京,川军几乎整个国民军战斗序列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一部。

    战争到了最后,几乎未被战火波及到的四川一省仅仅士兵便阵亡了六十多万。南京保卫战时,就有这样一支川军的二二一团奉命驻防在南京城外。

    这一团负责驻防的阵地在南京城的正北方,正对着日军南下的铁蹄。与同来的川军一样,全团数千人与日军前锋展开了极为惨烈的拉锯战。阵地几经易手,他们同样也伤亡惨重。到南京保卫战即将结束时,他们已经伤亡过半,而且余众大半受伤。

    也就在那一刻,他们接到了那个让所有保卫南京的军人都天崩地裂的一个消息他们的指挥官逃走了。

    武器落后不怕,用刀片也可以和敌人拼命。没有增援也不怕,毕竟他们有敢死的精神。可一旦士气崩塌, 那就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相邻的友军开始溃散,主动让开了战友们用生命才守住的阵地。南京城门大开,无数军人丢弃了自己的武器,偷偷将自己化装成了老百姓的模样,企图借此逃离大难。

    稍远处,日军还没有发现南京城的异变,他们的炮击仍旧在延伸,也仍旧在继续,下一轮冲锋即将开始。而仍旧被留在战场最前线的这一支川军无疑将成为第一片被日军撕碎的血肉。

    他们愿意为保卫家国而亡,却不愿这么窝囊的牺牲。

    于乎,在团长伍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