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02幽谷马莲台(第3/3页)  梦寻古齐之迷谕幽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景色越显得有了翠绿,有了生机,有了生命的活力;仰望土谷两旁如刀劈的土崖,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翠绿沿土崖一直而上,绿色略淡之处,可见裸露的楮红色山土,壁立千仞的牢固与坚强,透出土谷的险峻,有亲临黄山“一线天”的感受:那青青的草、浓绿的树、淡紫的花、油绿的庄稼,各种绿的气息在这中秋时节的天气中酝酿,连空气也似乎可以滴出绿色,有一种甘爽和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

    据记载:马莲台始建于明末甲申年间。相传当时临淄城内有个姓钟的官吏厌恶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弃官隐居在临淄乡村,过着躬耕田亩、亲事农桑的田园生活,自称稷山居士,后人称为钟居士。

    有一年的清明时节,钟居士到马莲台游玩,见这里沟壑纵横,槐树成林,串串洁白的槐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便禁不住陶醉于其中,便在此定居下来,跟传说中的一位麻脸老妪共同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善事。

    一六四四年,随着清兵入关,明朝败落,京城失陷,清兵到处征伐,民不聊生。临淄一带的百姓们便携老扶幼,四处逃生避难,寻找安全之处——马莲台。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见那位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伫立在马莲台高台之上,不时地挥动着双臂,呼唤着百姓们前往马莲台躲避。

    在兵慌马乱、扫荡、屠杀的那几十年中,当地村民多次逃上马莲台,逢凶化吉,安然无悉,这天然屏障便成了救命台,神仙台,如此赞美,相传至今。

    临淄文物志载:“迄今登眺其上,虽不见昔日金碧殿宇,但巍娥险峻之势,仍使人惊魂失魄,现存汉代石碑四方,记述台陵兴盛和重修阅历”。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黎山圣母弟子马莲仙姑驾云路过此地,顿觉和风微拂,花香袭人。她从高高的云端俯视大地,一片层峦起伏,到处果实累累,古树参天,景色怡人。她便当即决定在这里普度众生,解救人间疾苦。

    事后,百姓们蹬上马莲台顶峰,极目天舒,顿觉神清气爽、胸怀开朗,激励人们一往无前;腑视脚下,万丈深渊,居高临下,安全可侍,确是一处避难圣地。但是,在他们观看了自己的藏身之地后,却不禁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相信一座小小的土台和一处狭窄的草庵洞,咋会容纳下几千人?

    而且更为惊讶的是,躲藏在那里的人们却谁都没见过谁,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百姓们认为老妪和钟居士是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是和平的化身,天下百姓们的救星。后来百姓们为了过平安、祥和的生活,就集资在此修建了坛域佛刹,前为白衣殿,后为文昌殿,供奉文殊菩萨。

    从此马莲台方圆百里,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就地修庙,立碑作志。现台东深沟处,尚存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的四方石碑,俱述台岭兴盛及重修阅历。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日立的石碑记载,因年代久远,碑文已比较模糊。上面记载:马莲台处山谷之险,当道途之阻;东接苍险,西迎黄山,南对稷峰,北临淄水。由此碑文,也可体味马莲台之奇险之状。

    顺着台址前缓坡而上,一棵胸径大约在四十公分左右的柿子树立于缓坡上,其冠如盖,流苍滴翠,有泰山、黄山迎客松之势、之情、之态。在它的指引下,我们沿“曲径幽谷”、“风光无限”、“馨香”、“仰天”等现代人石刻,领略马莲台的旖旎风景,拜谒百姓们在战乱中避难的神奇之地。

    方才孟二狗打电话邀请的那个当地人——齐地仁赶了过来。从打电话到他来到我们眼前,用时仅仅十几分钟,如此之神速却完全出乎孟二狗的意料;于是他便惊讶地问道:“你家离这里不远吧?”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