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朝会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除了例行的报告之外,也没人提起那军改之事。李世民不提,那些反对的大臣也不提,所有大臣仿佛此事从未发生过一般。
然而散了朝会,当张允文正准备向偏殿走去的时候,房玄龄忽然走到张允文身边,低声道:“允文是要去偏殿吧?”
张允文点点头。
“呵呵,老夫早就应该猜到,那军改之策应该是允文献上去的吧!”房玄龄呵呵笑道。
二人一路说着,一路来到外面回廊。
张允文笑道:“在下好歹也是打了这么多年仗的人了,对于这军中弊病也是有些了解,所以才斗胆上言,请求军事改制的!”
房玄龄却是摆摆手:“这军改之事,老夫颇是赞同。允文能上言陛下,老夫也是欣慰啊!呵呵,允文如此年纪,便能几次上奏决定国家大计,比起我家那些小子可是好多了!”
听到房玄龄提起自己的儿子,张允文忽然想起在李泰的文会上遇到的房遗爱,当下说道:“房相,在下可曾听闻二公子和魏王相交甚密啊,不知你老知道不知道?”
“什么?”房玄龄一脸震惊。随即脸色一沉,口中道了声:“这个孽子!”
反应过来张允文在身边,便拱手为礼:“多谢允文提醒!”
正说着,已经到了偏殿。迈步进入其中,只见已有几位大臣在此等候了,像魏征、李靖。
和众人打了招呼,然后坐在一张几案边上,拿出怀中厚厚的奏章,有些紧张的捏了捏。
这时候,李世民缓缓步入殿中。
“诸位爱卿,朕今日找你们过来,乃是为了这军改之事,想必诸位爱卿也是知道了!昨夜张允文向朕说了一下新的军改方案,现在,就有张允文来逐条介绍此方案。若是诸位爱卿觉得有何不妥之处,尽管提出来!”看殿内人员差不多到齐,李世民面色严肃的说道。
霎时间,殿内众人的目光尽数集中在张允文身上。
张允文拿着那本厚厚的奏章,站起身来,作了个四方揖,缓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在下虽然年幼,然从军十余年,对这军事一道,虽然不如李国公那般用兵如神,但也自恃能知一二。观我大唐军制,在下认为有如下弊端:第一,府兵出征,无粮饷可领,还得自备部分军粮、兵器,时刻提心吊胆,唯恐下次战死的便是自己。故而其战斗积极性不高,同样其战斗力也不甚强。当然,如今我大唐军队百战百胜,却是全赖于隋末离乱练出的精兵。若是这批精兵一去,可以想象,府兵战斗力定会下降一个层次!第二,府兵属于半农半兵,农闲之时操练,农忙之时务农,这本是府兵设立之初衷。然而战争局势,如白云苍狗,瞬息万变。难道农忙之际敌人就不打来了么?相对于募兵专司战争,这府兵作为保卫国家之主要军力,缺乏灵活性、职业性!第三,便是此次军改之根由,土地的集中愈演愈烈,农户失去土地,也就相当于府兵失去兵员,此等情形,定不能让其发生。所以,在下一直主张招募募兵,使大唐军队职业化、正规化,让一批健卒锐士以当兵为职业,由国家供养……”
说到这里,张允文却是顿了一下,拿起几案上的茶盏,喝了一口。
趁着这个机会,魏征沉声道:“若是由国家来养这批军队,可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啊!不知允文你可有对策?”
张允文放下茶盏:“魏大人莫急,听我慢慢道来!”说着,摊开奏章,便开始一条条的讲述起来。
每讲完一条,便停下来,倾听在座的诸位大臣的意见建议。若是认为这些人讲得有道理,张允文便颔首称是,拿笔记录上。若是其建议与自己的意思相左,则是慢慢的解说,引经据典,与之辩驳,直到那提出意见的大臣接受了自己的观点为止。
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