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安全基石(第2/3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合蓄电池的产量提高了几倍,但是在物理实验中心没有找到更加有效的生产方法之前,12级复合蓄电池仍然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产品”。

    相对而言,后面两项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就要简单得多了。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解决12级复合蓄电池产量不够的办法,即在载机上配备大功率发电机,及时为复合蓄电池充电。这样的话,按照总参谋部提出的战术标准,即在一次充满电至少拦截5个目标的情况下,一架载机只需要120千克12级复合蓄电池。

    2017年初,纪佑国差点批准项目进入到工程试验阶段。

    结果,在1月初的三次仿实战测试中,配备了150千克12级复合蓄电池的高能电力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没能达到摧毁目标所需的10兆瓦!

    总结原因后,工程师发现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有问题!

    美国的abl摧毁一个目标所需的化学燃料不止50千克,至少在150千克以上!

    根据测试得出的数据,工程师最终算出,要想摧毁导弹类目标,高能电力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至少要达到30兆瓦。即便通过增加复合蓄电池的使用量,也至少得采用16级复合蓄电池。

    当时,根本生产不出16级复合蓄电池。

    物理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内制造的最高级别的复合蓄电池只有14级!

    暂停工程试验工作后,纪佑国在1月底下达新的指示,加快更高级别复合蓄电池的研发进度,争取尽快拿出16级复合蓄电池的样品,为投产做好准备。

    科学研究由领导人的意志决定。

    按照最乐观的估计,物理实验中心最快能在2017年底得到16级复合蓄电池,能在2019年底投入工业生产就非常不错了。

    在此情况下,总参谋部让海基拦截系统回到了原来的研制方向上。

    16级复合蓄电池造不出来,空基的没戏,海基的高能激光拦截系统照样没戏。

    受到第二阶段研制进度的推迟,按照军事改革规划,从总参谋部手里接过“国家战略防御”计划的国防部调整了第三阶段的目标。

    按照原计划,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天基拦截系统”为核心的全面战略防御系统。为此,在2015年底以军情局的名义发射了一颗代号“风云113”的“侦察卫星”。在这颗卫星上安装了一台小功率激光器,用来测试激光在进入大气层时产生的偏转与受到的干扰。

    调整之后,第三阶段的目标分别在“三减”与“三加”两个阶段逐步完成。

    “三减”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善陆基与海基“大气层外动能拦截系统”,争取在2025年之前分别在东北c东南c西南与西北四个战略方向上各部署50枚“陆基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导弹”,在8艘防空巡洋舰上各部署16枚“海基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导弹”,初步具备全方位的“国家战略防御”能力。

    “三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第二阶段的成果上,建立“天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2017年,投入物理实验中心等研究单位的相关研究经费增加一倍,今后10年内每年研究经费递增25,力争在2027年之前完成所有相关研究,使16级或更高级别的复合蓄电池实现量产,在高能激光武器c粒子束武器c电磁武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按照该规划,到2030年前后,共和国将具备真正的“国家战略防御”能力。

    很明显,这份由国防部主导的报告不但更加客观务实,还对原总参谋部制订的发展规划做了调整,加入了更多的新概念武器。

    如果“三加”阶段的所有目的都能达到,其最终成果肯定会超过原计划。

    与三军发展规划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