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拼尽全力(第2/3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击方式,也是效率最低c最容易受到干扰的攻击方式。

    12架f一22a发射的ai一120e还没有逼近目标,sd一16就到达了。

    虽然12名美军飞行员做出最大努力,但是每架战斗机遭到4枚导弹攻击,即便美军飞行员的能力非常出色,也难以避开所有导弹。

    h一9机群没有改变航向,继续向美军第4两栖舰队逼近。

    在ai一120e导弹逼近的时候,伴随h一9机群行动的dy一14电子战机开始“工作”。

    在此之前,dy一14测出了美军战斗机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在导弹逼近的时候,首先用机载大功率电磁干扰装置对来袭导弹进行压制性干扰。因为美军战斗机将ai一120e设定为惯性中继制导,所以压制性干扰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导弹进入自主攻击阶段时,弹载火控雷达启动。dy一14立即截获弹载雷达发出的电磁波,调整机载干扰装置的工作频率,以“照射”方式对每枚导弹进行“阻塞”式压制干扰。

    导弹上的火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并不快,难以迅速处理截获的电磁信号。

    面对前方的数十个“目标”,导弹按照预设程序攻击“最有价值”与“特征明显”的目标,无法像飞行员那样判断目标的“真伪”。

    最后关头,飞在最前面的2架dy一14使用了“撒手锏”。

    2架dy一14上安装了刚刚定型的“电磁定向压制与摧毁设备”。这种刚刚问世的电子战设备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即通过定向发射天线集中向目标发射某一频率的高能电磁波,利用电磁波极高的能量烧毁目标搭载的雷达等电子设备。

    原理很简单,实现起来却不容易。

    首先是定向辐射技术很难突破,其次是必须准确测出目标雷达的辐射频率,最后就是需要在瞬间释放出足够强大的电磁辐射。

    按照共和国空军的要求(该设备由空军主导研制),“电磁定向压制与摧毁设备”将作为“电子自卫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与轰炸机在内的所有军用飞机。因为还处于研制阶段,所以原形机的体积非常大,只能装在dy一14这类内部空间足够大的“大飞机”上,暂时无法装备战斗机与轰炸机。

    数枚ai一120e遭到“电磁攻击”后,立即像无头苍蝇般在空中乱蹿。

    虽然“电磁定向压制与摧毁设备”在这场战斗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其实战效能得到了检验。如果能为战斗机与轰炸机配备,肯定会颠覆空战战术!

    电子战机成为了轰炸机群的最佳搭档。

    12架f一22a的拦截行动没能收到任何战果。

    h一9机群到达西朝鲜湾西部的海洋岛上空后,按照编队依次降低飞行高度。此时h一9机群距离东南方向上的第4两栖舰队只有300千米!

    飞在最前面的h一9率先打开两座弹舱舱门,陆续投下12枚重型反舰导弹。

    同一编队里的另外3架h一9在半分钟内依次投下导弹。

    另外5个编队的20架h一9在3分钟内依次发射反舰导弹。

    h一9机群完成了任务,转向返航。

    6架dy一14电子战机没有跟随h一9机群返航,而是缓缓爬升到6000米高度。伴随护航的j一14a机群迅速赶来,伴随电子战机在西朝鲜湾南部海域上空往返飞行。

    电子战机的最后一项任务是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信息。

    跟踪与监视美军舰队的任务由跟随预警机一起行动的kz一19战场监视机负责。通过战术数据链,kz一19将美军第4两栖舰队的行动情况即时发送给dy一14,再由dy一14向正在逼近美军第4两栖舰队的反舰导弹发送中继制导指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