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九章 喉舌之战(第1/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章 喉舌之战

    20日清晨,担任先头部队的第541装甲旅离开瓦拉纳西,向安拉阿巴德推进。

    虽然54军进攻安拉阿巴德非常引人瞩目,但是当天最受关注的还是另外两个战场上的战斗,一个是加尔各答的攻防战,另外一个是国际舆论的新闻战。

    随着n率先报道华队在加尔各答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特种炸弹,并且在报道中拿出几张所谓的“商业卫星遥感照片”,将加尔各答市区北部的巨大弹坑展现在了全球观众的面前,“特种炸弹”c“加尔各答”c“39军”与“人道主义灾难”就成了全球新闻媒体与网络搜索的关键词,受到无数人的关注。

    不得不说,n很不厚道,没有给观众最关注的“特种炸弹”一个明确的定义。

    “特种炸弹”到底是一种什么炸弹?

    每个关注当天新闻的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国家利益对新闻舆论的影响。

    针对n公布的照片,之前依靠评论战争大发横财的军事评论员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让外界颇感意外的是,美国的军事评论员与支持华国的军事评论员首次站到同一条阵线上,均含糊其词的称其为“特种炸弹”或者“特殊爆炸装置”,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甚至没有提出任何具有暗示作用的观点,反而是那些中立评论员,在评价爆炸现场的照片时提到,只有战术核武器c或者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催化金属氢做主装药的爆炸装置才能制造出如此巨大的弹坑,具有如此惊人的威力。

    因为最有发言权的两派评论员都保持沉默,所以中立派评论员的观点受到了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讨论,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肯定不是战术核武器,因为加尔各答市区没有值得用战术核武器对付的地下目标,所以那个巨大的弹坑不是战术核武器在地下爆炸后留下的,如果战术核武器在空中爆炸,不但整个加尔各答将变成废墟,进攻的39军也无法幸免于难,华队更不可能在核爆炸之后立即进入爆炸中心点。

    不是战术核武器,就肯定是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也就是常说的第五代战术核武器。

    虽然找出了真相,但是民众对“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与“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这两个名字的用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简单的说,就是“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到底是不是“战术核武器”,如果不是,就不应该冠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名称。

    物理学家与核武器专家因为国家利益问题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民众只能用脚来投票。

    对绝大部分民众来说,衡量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炸弹的具体效果。

    因为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而且爆炸当量比核武器低了2到3个数量级,所以无法使用衡量核武器的标准。绝大部分民众也不了解核武器的标准,在他们眼里,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没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纵观人类战争史与武器发展史,“杀人能力”一直是衡量武器性能的重要指标。

    与常规武器相比,核武器最让人谈虎色变的就是其超强的杀人能力。在仅有的两次实战使用中,2枚原子弹总共杀死了近20万人,单位杀人纪录从未被打破过,比核武器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核反应堆还杀死了1亿多口木人。按照最保守的估计,5个核大国拥有的核武器能够将人类世界毁灭10次以上。虽然现在全球核武器的数量比巅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末少了九成以上,但是核武器仍然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能够在数十分钟内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武器。

    毫无疑问,如果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的“杀人能力”超过了核武器,即便不被归入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