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起硝烟(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别的不说,裴承毅手里的支援力量能够同时满足两个方向上的作战需求吗?

    进行战役规划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因为新德里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关系到了巴军,比较复杂,所以裴承毅亲自负责该方向上的战役计划。按照他的估计,在只投入3个野战军的情况下,要想在1个月之内打下新德里,至少得投入600架战术战斗机与400架低空攻击机,另外还得投入大约三分之一的战术空运力量;如果要按照元首的最高要求,即在20天之内打下新德里,空中支援力量至少得增加50,空运力量则得增加30。如此算来,裴承毅得把手里半数以上的空中力量与空运力量放在西线战场上。

    拿到由袁晨皓负责的另外一份战役计划之前,裴承毅就知道这行不通。

    袁晨皓负责西进作战行动,按照他制订的作战计划,在首先投入24军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为进攻部队提供1200架战术战斗机与700架低空攻击机。因为西进作战远离后方补给线,工程部队修复交通线的速度跟不上部队的推进速度,所以需要动用70以上的战术空运力量为进攻部队运送作战物资。

    两者相加,远远超过了支援力量的实际兵力。

    裴承毅还得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袁晨皓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攻打新德里的行动,将更多的支援任务分配给了炮兵,没有过分倚重航空兵。实际情况会不会如此,以及提高炮兵作战强度对后勤保障造成的影响,都有可能使袁晨皓的作战计划在实施的时候进行重大调整。

    总而言之,裴承毅手里的支援力量远远无法满足作战需求。

    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推迟西进作战行动,等到新德里方向上的进攻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再开始,避免两条战线上的支援高峰时期同时到来,从而更加合理的分配支援力量;二是增加地面部队投入,降低作战部队对远程支援力量的依赖性,采用一慢一快的进攻战术,错开两条战线上的高峰时期。

    相对而言,裴承毅更愿意选择后者。

    西进行动绝对不能耽搁,因为蛮军正努力加强博帕尔以西地区的防线,在纳尔莫达河南岸构筑更加坚固的防御阵地,如果不能赶在蛮军做好准备之前发起进攻,突击战将变成攻坚战,进攻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功亏一篑。

    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不是不可能,只是投入哪个战场?

    换句话说,就是“一慢一快”中,哪边慢,哪边快?

    因为攻打博帕尔的作战行动比预料的顺利得多,所以38军还有部分战斗力,特别是第383机械化步兵旅还有足够的战斗力,另外2个旅也能在短暂休整后再次开赴战场。77军的情况比较糟糕,只是凌云霄不会错过机会,很有可能在全面恢复战斗力之前,率领部分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比如第772装甲突击旅参战。54军正在按照计划休整,部分作战部队能在9月15日左右恢复战斗力。21军正在赶来,预计在9月10日左右到达博帕尔。如果实在有必要,还可以在9月15日之后调遣36军或者37军参战。当然,裴承毅手里最有力的军队是27军。

    虽然27军在蛮度东北地区部署了1个月,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没有执行战斗任务。开赴博帕尔之前,27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收编投降的蛮军东北集团军群,官兵基本上不存在战斗疲劳问题。袁晨皓没有让27军担任突前任务,不是不打算使用27军,而是准备在24军取得突破之后再让27军担任主攻任务。也就是说,先让24军撕开蛮军的主要防线,再让27军一鼓作气的打到阿拉伯海沿岸地区,最大限度的发挥2个战略反应军的战斗力,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多兵力导致部队战斗力全面下降。

    在裴承毅不愿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