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五章 战火再起(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感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蛮军的情况,即绝大部分蛮军官兵不想为海得巴拉政权卖命。

    因为刘晓宾去新德里的时候留下了几个特工负责协调前线指挥部与蛮度临时政府之间的沟通工作,所以裴承毅没有放过审讯战俘的机会。为了获得最准确的情报,裴承毅在39军多呆了两天,让袁晨皓送了几名特工与蛮度临时政府的官员过来,一起审讯战俘。审讯的结果让裴承毅坚定了提前发起进攻的想法,原因很简单,海得巴拉政权不但让蛮军官兵极度失望,甚至无法保证军队的正常供给。很多主动投降的蛮军官兵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饱饱的吃上一顿。

    表面上,这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可是裴承毅看到的却是潜在的危险。毫无疑问,蛮军官兵主动投降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想打仗,而是没法打仗。换句话说,如果海得巴拉政权解决了粮食问题,不但不会有这么多的蛮军官兵投降,还会有许多蛮军官兵拼死作战。

    问题就在这里,海得巴拉政权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吗?

    从长远来看,肯定解决不了,但是从短期来看,却有这样的可能。

    11月,将是蛮度的第三个收获月,特别是南部地区,因为靠近热带,气温与降水量都非常适合种植高产水稻。虽然按照正常情况,蛮度水稻的成熟期是4个月,但是在靠近赤道的南部地区,水稻的成熟期只有3个半月。按照蛮度的农业种植规律,南部地区的水稻收获时间分别是每年的3月上旬c7月中旬与11月上旬。如果把进攻时间订在10月31日,肯定无法在11月上旬控制南部地区的主要产量区,让海得巴拉政权获得征粮的机会,而海得巴拉政权肯定会把征收的粮食优先提供给军队。在此情况下,早一天发起进攻,就能减轻一分压力。

    正是如此,裴承毅决定把进攻时间提前到10月29日凌晨2点30分。

    袁晨皓却认为这么做不太妥当。

    为此,袁晨皓提出了三点反对意见。一是各部队没有做好进攻准备,提前大约40个小时发起进攻,只能使各部队仓促参战,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二是首批发起进攻的作战部队没能进入进攻阵地,如果发起进攻,必然导致进攻距离延长,在后期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三是前线指挥部承诺在10月30日才发起进攻,虽然只提前了一天,但是存在出尔反尔的嫌疑,会对军心造成影响。

    对于这三个问题,裴承毅觉得根本不是问题。

    部队有没有做好进攻准备,根本不需要考虑,因为按照共和国陆军的作战守则,只要在战场上活动,哪怕没有执行作战任务,呆在军营里面,作战部队也要保持战斗状态;再说了,在毫无装备的情况下,战略反应军能在12小时之内进入战斗状态c重装甲军也能在24小时内进入战斗状态,离进攻还有1天多,各部队肯定能够做好战斗准备。因为离进攻还有足够的时间,所以第一批发起进攻的作战部队肯定能够准时进入进攻阵地,甚至能够获得数个小时的调整时间。至于对军心造成的影响,因为官兵求战心切,都想参战立功,免得在大裁军中提前退役,所以更加不用担心什么。

    说不过裴承毅,袁晨皓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实际上,这也反应出了袁晨皓欠缺经验的问题。作为初上战场的军官,袁晨皓的很多表现都比较极端,要么过于胆大,要么过于谨慎,没有裴承毅那种沉稳。胆大的时候,袁晨皓就会犯下冒进的错误,比如在之前建议把主力放在阿拉伯海方向上。谨慎的时候,就会犯下患得患失的错误,总是担心这样的问题c那样的问题。当然,这也不能怪他,毕竟袁晨皓是第一次担任这么重要的指挥工作。当年的半岛战场上,裴承毅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而当时替他把关的是项铤辉,现在只是需要他为袁晨皓把关。

    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