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人才(第2/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虽然当时的表现还不是很突出,但是裴承毅的很多指挥策略与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与王元庆的政治主张不谋而合,比如加快南下速度c强攻汉城c迅速扫荡半岛南部地区等,均与王元庆“打到底”的主张完全一致。换个角度看,李存勋不得不相信,当时还是上校军官的裴承毅就能摸清上层的意思,尽量按照上面的想法指挥作战行动。或者说,正是裴承毅指挥的作战行动,让王元庆坚定了“打到底”的想法。

    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头脑。

    彭茂邦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裴承毅并没得到重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直在打酱油。直到项铤辉担任总参谋长,裴承毅才得到重用,成为项铤辉培养出来的“五虎将”中的头号大将(另外四个是凌云霄c李东石c林啸雷与华剑锋)。截然不同的待遇,跟彭茂邦与项铤辉的用人观念有很大关系。作为传统型军事统帅,彭茂邦一直认为军人不应该有过分明确的政治主张,从而刻意打压某些有政治头脑的军人。选择项铤辉为接班人,就是彭茂邦这一观念的直接体现,因为项铤辉确实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的军人。虽然项铤辉的思想也比较传统,但是在军人是否应该具备政治头脑的问题上,他与彭茂邦的观念并不一样。在李存勋看来,项铤辉从不主张军人参与政治,但是并不反对军人应该具备政治头脑,毕竟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斗争,如果不懂政治,也就无法打好战争c打赢战争。所谓物极必反,项铤辉缺乏政治头脑,自然需要一个有这方面才华的助手,也就给了裴承毅表演的机会,从而成就了裴承毅。

    蛮度战争,既展现了裴承毅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又展露了他的政治天赋。

    战争规划阶段,裴承毅提出“先东后西”的总体战略后,李存勋就知道,裴承毅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政治而战争。正是看出了裴承毅的用意,所以李存勋成为了少数几个支持该战略的决策者之一。后来的事实证明,裴承毅确实在迎合元首的胃口。说得不太客气,战前制订的战争计划不是用来实施的,而是让元首做出战争决定。原因很简单,东线决战之后,战争计划被全盘推翻,接下来的打法才是裴承毅的原本用意。

    仅此一点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头脑。

    换句话说,如果让项铤辉来制订战争计划,肯定会采取“先西后东”的战略,首先攻占新德里,再扫荡恒河流域,最后向南推进。暂且不说这样的打发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毕竟战争已经结束了,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检验这套战略,仅从战前的氛围来看,王元庆就不会同意这样的战争计划,因为这很有可能使共和国陷入蛮度的战争泥潭,在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中耗尽全部国力。

    当然,最难能可贵的是,裴承毅能把政治需求与军事需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蛮度战争初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裴承毅在进行战略冒险。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和队无法在东线战场上迅速取胜,肯定会陷入战争泥潭,就算能够打下新德里,也无法迅速取得最终胜利。只要战争拖上一年半,共和国就将被迫承认输掉了战争。李存勋也有同样的观点,觉得裴承毅在拿共和国的未来赌大小。直到共和队迅速扫荡恒河平原,挥师西进攻占博帕尔,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完成战略切割,将战争进程从一年半缩短到半年,李存勋才不得不相信,裴承毅压根就没有进行战略冒险,战局一直在他的掌握之中,并且最终按照他的想法取得了胜利。

    回过头来看,也许会觉得裴承毅在蛮度战场上的表现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甚至会让人觉得,整个过程都是顺其自然,谁去指挥的结果都相差不大,毕竟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摆在那里,蛮度没有半点胜算。但是以当时的情况看,谁能像裴承毅那样得心应手的指挥整场战争?即便退一万步来看,谁有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