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智者千虑(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美国都通过代理人来影响战争的时候,冷战格局才真正形成。

    不管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中美冷战的实质不会发生变化。

    在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把握通过“热战”的方式击败对手之前,或者“热战”的代价过于巨大的情况下,中美都不会贸然走上直接对抗的舞台,也不会轻易放弃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对手的机会。

    正是看清楚了这层关系,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虽然推动马岛危机的正是共和国与美国,但是双方都无意站到前台,都想通过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达到有限的目的。毫无疑问,规模有限的地区战争将是军人的舞台,特别是优秀军人的舞台。甚至可以说,接受阿根廷的邀请之前,或者说接受李存勋的安排之前,裴承毅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知道马岛冲突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肯定会以一种妥协的方式结束,不然他不会答应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

    事实上,军情局获得的情报早就证实了裴承毅的猜测。

    按照军情局提供给裴承毅的情报,早在2036年初,也就是在马岛发现了稀有金属矿藏的时候,美国就与英国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随后美国企业介入了勘探工作。别的不说,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美国在马岛危机中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如果马岛爆发战争,美国企业在马岛的投资受到威胁,美国就有理由介入战争。虽然按照军情局的判断,只要共和国在马岛冲突期间保持强硬立场,并且采取某些实质性的行动,充分利用国际舆论,美国就会三思而后行,不大可能直接介入冲突,最多为英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随着局势加剧,美国却迟迟没有明确表态,甚至多次表示愿意充当英阿双方的调解人,为和平解决马岛纷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配合,由此可以断定,美国并没有全面介入的想法。

    虽然军情局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即美国会不会出兵参战,但是根据军情局在情报中做出的分析,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除非第三方力量介入,或者出现了某种让美国不得不亲自介入的情况,比如战事久拖不决c或者英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等等,不然美国绝对不会冒险介入马岛冲突。

    看到这里,裴承毅也明白了过来。

    裴承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存勋早就掌握了这些情报,知道只要不撕破脸皮,美国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挑衅行为,比如向阿根廷派遣军事顾问。裴承毅甚至有理由相信,共和国已经与美国达成了某种协议,或者是默契。

    大国在斗争中达成秘密协议或者默契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从根本上讲,大国间的对抗,本身就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说简单一点,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就是共和国民族资本家与美国华尔街财团的斗争。抛开用来蛊惑民众的所有舆论与宣传c比如“爱国主义”c“民族主义”c“集体主义”等等表象,让民众了解真相,并且做出理智的决策,相信绝大部分共和国与美国的公民不会选择对抗,而会选择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利益集团利用国家间斗争获取好处,而要获得民众支持,特别是选民的支持,就得拿出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简单的说,这就是所谓的“政治需求”。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新闻媒体要将共和国宣扬成一个没有民主c没有自由的“集权国家”,而共和国的新闻媒体则要将美国宣扬成一个被垄断集团c寡头政客控制的“黑暗国家”。可以说,斗争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

    既然是形式,就得为目的服务。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通过其他形式达到目的,而且用更少的代价达到目的,或者更加有效的达到目的,那么由对抗转为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