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一章 军售案(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售行动有很大关系。

    英国政府保持沉默,不等于什么也没做。

    伦敦时间当天下午,也就是共和国公布官方消息后不到2个小时,英国驻美大使就亲自拜会了美国国务卿,随后英国首相召见了美国驻英大使。美国的欧洲战区司令与英国派驻北约集团总指挥则在稍晚一点的时候进行了接触,交换了各自掌握的军事情报,对共和国的军售行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英国与美国需要交换的不仅仅是情报。

    按照军情局提供给裴承毅的消息,英国首相与美国总统通了热线电话,除了商讨南大西洋局势之外,还约定在3月17日举行的西约集团首脑会晤上进行面谈,商讨两国在马岛问题上的双边立场。

    也就是说,英国已经向美国发出了请求。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会公开回应英国的求助信号,但是有足够理由相信,美国不会坐视不管。换句话说,如果英美两国领导人在西约集团首脑峰会上达成一致,认为阿根廷正在为战争做准备,美国就会积极果断的采取行动,为英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在战争爆发前为英国提供一批武器装备,帮助英国收集情报,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外交行动,制造国际舆论等等。

    毫无疑问,局势会如何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不是英国,而是美国。

    事实上,影响南大西洋局势的正是超级大国。

    说得不客气一点,紧张的南大西洋局势就是共和国与美国炮制的。用某份美国小报的话来说,共和国在这个时候公布对阿军售清单,不是为了尽快获得审批通过,因为按照军售清单的内容来看,甚至不需进行太多讨论就能在表决中获得通过,而是想借此试探美国的底气,或者以此引开美国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依据,并且为共和国的国内改革提供帮助。

    不管这个分析是否准确到位,问题已经交到了美国手上。

    别说那些精明的美国政治家,就连裴承毅都看出了国内此举的意图。因为了解的比美国小报的编辑多得多,所以裴承毅看到得也多得多。在他看来,军事委员会在这个时候将军售合同交给全体代表大会审议,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争取在王元庆离任之前搞定这起军售行动,兑现王元庆的承诺,并且最大限度的维护共和国与阿根廷的关系;二是借此引开国际舆论,帮助国内局势降温;三是为下任政府打开局面,使共和国的政治结构转型不会受到太大的国际压力。要想达到这三个目的,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n等西方新闻媒体的预测变成事实。

    也就是说,在裴承毅看来,战争就要爆发了。

    连裴承毅都认为战争不可避免,阿根廷当局自然不会更加乐观。

    3月9日,塞隆召开了阿根廷军政全体会议。

    虽然裴承毅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最高级别的会议,甚至连旁听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军情局没有让他成为局外人,非常及时的提供了相关情报。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塞隆在这次会议上明确了阿根廷的基本战略。

    用刘晓宾在电话中的话来说,战与不战的问题不在塞隆身上,而是包括外长c财长等数名部长在内的部分高级官员坚决反对通过军事行动收复马岛。

    虽然最近几个月,塞隆一直在努力统一内部意见,甚至为此撤换了几名官员,但是在利益无法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只有重组内阁才能统一内部意见。毫无疑问,不管是从阿根廷的国内问题考虑c还是从外界因素考虑,此时的阿根廷最需要的就是内部稳定,重组内阁只能引发政治动荡,不可能起到团结力量的作用。

    当然,情况也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

    因为英国已经采取行动,正在努力获取美国的支持,所以那些反对采取军事行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