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胸怀大志(第2/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和国的地质学家肯定利用西方国家公布的相关资料,对马岛进行了长期研究,并且认定马岛上有储量惊人的稀有金属矿藏。因为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所以王元庆没有片面听信地质学家的话,而是两手一起抓,一边让军情局等情报机构搜集更多的信息,一边加强对阿根廷的控制。随着调查深入,军情局陆续获得了一些相对可靠的信息,逐步证明了地质学家的判断。在此期间,王元庆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动阿根廷的战争决心,最终在伦敦峰会上向塞隆做出承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显而易见了,利用向阿根廷出售军火的机会,王元庆先把裴承毅派了过去,帮助阿根廷整合国防军事力量,甚至帮助阿根廷策划收复马岛的军事行动。成功登陆马岛之后,军情局局长或者副局长亲自带地质学家去确认情况,结果让王元庆大失所望。地质学家的判断有误,马岛上根本没有值得打动干戈,甚至没有值得开采的稀有金属矿藏。问题是,共和国已经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贸然返回,就算阿根廷没有战败,也会与共和国分道扬镳;继续坚持,就算阿根廷打赢了,也得不到多少好处。毫无疑问,马岛成了鸡肋,为了丢下这块鸡肋,而且是名正言顺的丢下这块鸡肋,王元庆不得不亲手导演一出好戏,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对手把这块鸡肋当成宝贝,然后不顾一切的争夺。虽然共和国不会立即松手,但是只要美国与英国拼命,共和国就有松手的理由,而且是一个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支持,能够让阿根廷心悦诚服的理由。

    可以说,布兰迪诺坚信他的判断没有错。

    让他如此坚定的原因只有一个:王元庆绝对是政治场上的最佳导演,由他导演的好戏已经让口木灰飞烟灭,让蛮度一蹶不振,让美国狼狈不堪,下一个目标就是英国,结果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虽然布兰迪诺很有主见,但是杜奇威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政客。

    总统固执己见的时候,杜奇威也毫不让步。

    在杜奇威看来,马岛确实是“金库”,共和国没有演习,而是采用了“欲盖弥彰”的伎俩。虽然如同美国无法在蛮度洋与南海与共和国对抗,无法在东南亚与南亚挑战共和国的霸权地位一样,共和国根本没有能力在南大西洋与美国对抗,也没有能力在拉美地区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共和国没有能力干预马岛冲突,改变马岛冲突的结果。原因很简单,马岛冲突只是一场冲突,从美国利益出发,绝不能让冲突发展成战争。受特殊地理因素的限制,马岛冲突是一场类似于东海战争的海上战斗,主要动用空军与海军争夺马岛的制空权与制海权,通过打击对方的军事力量,使对方丧失军事介入能力来取得胜利,交战双方都不会打击对方本土。在此情况下,共和国除了通过向阿根廷提供包括情报c装备c技术与人员在内的军事援助之外,还可以在“不宣告”的情况下,出动行踪隐秘的潜艇,在战争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要知道,共和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攻击潜艇,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与战斗力最强的水下舰队。因为第三次军事改革涉及到制度问题,用“战区制”取代“军区制”,所以共和队的编制比较混乱,就算在秘密干预行动中损失几艘潜艇,只要能够处理好善后工作,就不会引来太大的麻烦。

    杜奇威没有像布兰迪诺那样对局势进行全面分析,但是他的逻辑更加清楚。

    在杜奇威的观点中,有一点是布兰迪诺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共和国所有针对马岛冲突的行动都是通过情报机构与非官方形式进行的,共和国官方从未介入,甚至没有对马岛冲突发表太多评论。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杜奇威的这个论调基础并不重要,但是仔细思索就能发现,这一点恰好否定了布兰迪诺的论调基础,即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王元庆在幕后导演的,真正的导演很可能是军情局长李存勋,或者赴阿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