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八章 抢先攻击(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管是攻击潜艇,还是战略潜艇,因为会产生巨大噪音的推进系统部署在尾部,所以艇尾方向一直是被动声纳的探测盲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战略潜艇主要采用两个办法,一是使用拖拽式声纳,二是做无规则的回旋机动。很明显,这两个办法在攻击潜艇上都不太适用。虽然各国攻击潜艇都配备了拖拽式声纳,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拖拽式声纳根本派不上用场。说简单点,在可以使用拖拽式声纳的时候,攻击潜艇基本上不需要考虑来自后方的威胁,或者说周围根本没有威胁,而在需要考虑潜在的威胁时,为了保证机动性,攻击潜艇的艇长都不愿意放出拖拽式声纳,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主动切断拖拽式声纳。用共和国潜艇艇长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有在搜寻潜在对手的战略潜艇等低强度对抗中,攻击潜艇才有使用拖拽式声纳的机会,而在高强度对抗与作战行动中,攻击潜艇很少有机会使用拖拽式声纳。回旋机动的问题也一样,攻击潜艇不是战略潜艇,很少在某一海域进行往返巡逻,执行的任务往往具有时限性,也就必须减少航渡时间。就拿“蝠鲼”号这次的作战行动来说,为了及时到达交战海域,不得不一度将航速提高到30节以上,哪有时间在途中逗圈子?

    对攻击潜艇来说,要想解决“声纳盲区”带来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编队行动。

    2艘“亚特兰大”级除了掩护前面的x艇之外,还利用侧舷声纳,监视对方艇尾方向上的动静,做到相互掩护。如果不是启动了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恐怕“蝠鲼”号早就被美国潜艇发现了。

    作为攻击方,肖靖波就得充分利用敌艇的“声纳盲区”。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以及其他潜艇与美国潜艇对抗后总结的数据,“亚特兰大”级尾部声纳盲区在水平左右15度与垂直左右10度之间,为一个椭圆形截面的漏洞区域。虽然不清楚x艇的声纳盲区有多大,但是按照“亚特兰大”级计算,就能得出3艘潜艇声纳盲区的重叠区域。在这个区域内,3艘潜艇的被动声纳都发现不了逼近的鱼雷。也就是说,只要让鱼雷尽量在这个区域内毕竟目标,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鱼雷的攻击成功率。

    对肖靖波,以及军械长来说,高度发达的电子设备帮了大忙。

    在火控计算机的帮助下,军械长不用像20年前的前辈那样靠脑袋计算火控数据,所有复杂计算工作都交给了计算机,军人要做的只是确定是否攻击,在什么时候攻击,以及下达攻击指令。

    当然,下达攻击指令不是军械长的事情。

    20点不到,肖靖波开始下达攻击前的准备指令。

    也就在这个时候,x艇突然左转,2艘“亚特兰大”级也跟着左转。

    没等肖靖波反应过来,3艘美国潜艇就开始加速。

    很明显,美国潜艇肯定收到了新的命令。

    根据当时的情况,3艘美国潜艇很有可能收到了前去拦截“快速船队”的命令,因为当时快速船队已经离开了里奥加耶戈斯,而且3艘美国潜艇就在马岛西北海域,除了在马岛西面活动的1艘英国潜艇与1艘“亚特兰大”级之外,这3艘美国潜艇距离“快速船队”可能经过的航线最近。更重要的是,那艘“快速”级与“亚特兰大”级参与了伏击阿根廷船队的作战行动,只有“快速”级的鱼雷架上还有4枚反舰导弹,而“蝠鲼”号跟踪的3艘美国潜艇没有参加伏击阿根廷船队的战斗,应该各有10多枚反舰导弹。“快速船队”离港后,就以75节以上的速度向西航行,美国海军不可能不知道,对付“快速船队”的理想武器不是重型鱼雷,而是反舰导弹。如此一来,美国海军肯定会让3艘潜艇转向南下。

    问题是,美国潜艇突然转向加速,让局势变得对“蝠鲼”号不太有利了。

    如果是以往,肖靖波肯定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