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情报网络(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尽管从理论上讲,成相分辨率可以无限制的提高,可是受大气扰动等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影响,光学成相卫星的分辨率最多达到厘米级别,雷达成相卫星的分辨率最多达到分米级别,继续提高分辨率不但难度大,而且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是军事侦察卫星在情报系统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就超过了航空侦察系统,仅次于情报人员。正是如此,共和国非常重视军事侦察卫星的研制工作,在性能难以继续提高的情况下,转而打造“及时侦察系统”。毫无疑问,这是货真价实的“烧钱游戏”。

    与提高侦察卫星的性能一样,提高侦察卫星的“及时性”也有个限度。

    早在21世纪初,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美事侦察卫星的主管单位)的专家就断言,两小时是侦察卫星系统效费比的界线,过了这道坎,效费比将越来越小。这里所说的“两小时”,指的是军事侦察卫星网络的覆盖周期,即对同一地区进行两次扫描的间隔时间。其实有点数学基础的人都能算出来,nsa的专家并没乱弹琴,不然在21世纪前25年,美国与共和国也不会以“两小时”为军事侦察卫星系统的基本要求。

    2025年,共和国的军事侦察卫星就达到了“两小时”这个标准。

    12年过去了,在投入了数千亿元的情况下,共和事侦察卫星系统的覆盖周期仅仅缩短到了“45分钟”。当然,美国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从某种程度上讲,“45分钟”已经算得上是实时监视了。只是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监视机场的时候,因为做好准备的战机从滑出机库到升空只有几分钟c甚至几十秒,所以必须保持监视状态,“45分钟”的覆盖周期明显达不到要求。在建设军事侦察卫星网络的时候,军情局早就考虑到了特殊情况,因此对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做了特别安排,能在有必要的时候,通过调整某些侦察卫星的轨道对某个特殊区域保持实时监控。只是这样的实时监控持续不了多久,根据所处纬度的不同,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纬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短,如果是赤道上的目标,甚至不需要调整卫星运行轨道,仅用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就能实时监视)。

    阿森松岛位于北纬7°56′,距离赤道并不远。

    如果不是对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达不到要求(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大约36000千米,而普通侦察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在300千米左右,也就是说当普通卫星的分辨率达到厘米级的时候,地球同步轨道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仅为米级,最多只能用来监视战略目标,而无法用来监视战术目标),军情局甚至不需要调整卫星轨道,就能持续监视阿森松岛上的英军机场。

    既然裴承毅有要求,刘晓宾当然不会吝啬调动几颗卫星。

    只不过,再好的侦察卫星系统也无法取代人。

    虽然按照得到情报界公认的说法,通过技术类手段获取的情报已经占到情报总量的八成以上,是技能类手段获取情报数量的10倍,说简单点,间谍获取的情报仅有侦察卫星获取情报的十分之一,但是没有任何一家情报机构放弃了“传统手段”,甚至可以说,衡量一个情报机构能力的不是拥有多少颗卫星,而是拥有多少间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军情局获得的有效情报中,近八成是由间谍提供的。在侦察技术取得突飞猛进之前,包括侦察卫星在内地技术类手段只是对间谍网络的有效补充。

    别的不说,军情局两个“当家的”都是间谍出身,而不是分析员出身。

    cia的情况也非常类似,即便由总统安排cia局长,多数也是从行动副局长的位置上提拔起来的,只有少数是从情报副局长的位置上爬上来的。

    不得不说,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刘晓宾过于认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