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别有用意(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足以耗光全世界的过剩物资,不然全球经济不可能在印度战争之后迅速转好。但是与世界大战相比,地区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也就不可能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工业体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事实上,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归根结底,物资过剩是由分配不均导致的。如果社会分配能够作到绝对公平,就不会存在过剩问题。问题是,没有任何人c政府c乃至社会能够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更不可能从做到绝对公平。如此一来,总会出现过剩现象。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区别只是过剩现象在什么时候出现。大萧条对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让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受到影响,而是让政府与社会从中吸取教训。全球大萧条在2017年爆发,与上一次全球大萧条相隔88年,就与西方世界在1929年大萧条中吸取的经验,以及做出的努力有很大关系。重要的是,这些经验教训,很多都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也就是说,因为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所以大萧条的很多根本性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别的不说,共和国与美国的产业结构就没有因为四场大规模地区战争而改变,控制着两个世界大国经济命脉的仍然那那些企业,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说直接点,大萧条没有结束,只是潜伏了下来。

    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当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下一次大萧条不会在90年之后才到来,很有可能在20年c或者30年之后就再次浮上水面。毫无疑问,在此期间,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有能力解决周边问题。因为很难有超级大国直接卷入,所以大规模地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就算会在一些热点地区爆发大规模地区战争,因为没有超级大国直接卷入其中,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此一来,随着社会问题再次集中爆发出来,世界大战将在所难免。

    在此情况下,不管是美国当局还是共和国当局,都得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能不能在20年内为一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以往,裴承毅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他现在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事实上,《伦敦条约》的内容已经对共和国当局与美国当局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做了最直接明了的说明: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最终全面销毁核武器的行动将在2064年12月31日前完成。

    这就是共和国与美国当局给出的答案。

    因为《伦敦条约》本身就被视为21世纪最具有霸权意味,唯一由两个超级大国共同推动完成的全球性战略条约,所以该条约本身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给其他国家的信号,不管怎么样,在2064年底之前,两个超级大国都会为全面战争做好准备。

    从2037年初算起,到2064年底,差不多27年。

    也就是说,两个超级大国大概需要30年才能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现在的问题是,足以改变世界局势c让世界大战提前到来的社会矛盾会在2064年以后爆发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共和国与美国就很有可能想办法拖延社会矛盾的爆发时间。

    想到这里,裴承毅心里就有数了。

    显然,策划中东战争的不是兰德斯c而是由被众人认为是美国在二战之后最有经济头脑c最懂得管理经济的总统——布兰迪诺一手策划的。而布兰迪诺执政的时候,面对的正是王元庆。也就是说,共和国这边的战争策划者不是顾卫民。裴承毅甚至有理由相信,王元庆让他在2037年加入“炎黄计划”,就是希望他能在中东战争期间担任最高指挥官,再次创造奇迹。

    回过来看王元庆的安排,裴承毅还明白了一点,即顾卫民肯定参与了策划工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