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战队加入了该项目,还被要求具备改进成两栖战车的能力。

    毫无疑问,这么多的要求,使“未来地面主战平台”的非常高,导致研制工作进展迟缓。印度战争结束时,该项目仍然处于理论研制阶段,别说解决主要技术难题,就连有多少技术难题都没有搞清楚。毋庸置疑,这样的装备项目不可能生存下来,被裴承毅毫不犹豫的归入了好高骛远之列。

    作为补偿,陆军只能在仍然非常先进的dz一31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事实上,早在印度战争爆发前,陆军就开始改进dz一31a,准确的说,是针对dz一31a在装备部队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求厂家进行小范围修改,并且将修改后的dz一31a命名为dz一31b。因为改动并不大,很难加以区分,已经装备的dz一31a也陆续在部队里进行了类似的改动,所以除了装备编号之外,陆军没有使用dz一31b这个代号。如此一来,在继续改进dz一31a的时候,陆军使用了c这个编号。

    与dz一31a相比,dz一31c主要增强了战略机动能力。因为陆军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战略机动能力,具备到几千千米外的地方战胜任何一个敌人的能力,所以包括主战坦克在内的所有主战平台都要求具备足够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改进方案也不复杂,即提高作战平台的模块化程度。按照作战需要,dz一31c不但能够非常灵活的配备防护装甲(总共分成了5个级别,最高配制时,能够抵御所有已经装备部队c以及正在研制的反装甲武器,只是机动性能将大大降低),还可以更换战斗模块与动力模块。因为采用了全电驱动,所以dz一31c甚至可以更换行走模块。用负责该项目的总工程师的话来说,必要的时候,dz一31c的乘员可以在8个小时内将其变成一辆轮式坦克。当然,实际使用中,坦克兵请愿让拖车载着主战坦克前进,也不会把履带换成轮胎。陆军在改进dz一31c的时候提出更换行走机构,多半是为了炒作概念,逼迫对手在全电动化上下更大的功夫,从而防止对手在其他方面,比如防护与火力上取得重大突破。

    主战坦克如此,步兵战车也是如此。

    在db一30a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db一30d(db一30b是一个不成熟的项目,db一30c则是针对出口而专门开发的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提高通用性,大量采用dz一31c的成熟技术,增强了通用能力。正是如此,db一30d除了具备运载一个步兵班的能力之外,其他方面与主战坦克的区别并不大。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在12个小时内拆掉载员舱,将db一30d变成一辆货真价实的主战坦克。

    让陆军始料未及的是,因为db一30d过于成功,导致dz一31c的产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更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在db一30d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db一30e在短短3年之内就在11个国家获得了超过3000辆的订单,其中接近一半是“主战坦克型号”。也就是说,对这些财力有限c军队规模有限的共和国盟国或者友好国家来说,在不可能为陆军采购太多的主战装备的情况下,一种能够同时扮演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角色的主战平台,哪怕因为通用性导致部分重要性能有所降低,也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因为db一30e大量出口(到2041年初,由步兵战车发展而来的14种变型车总共获得了23个国家的6600辆订单与3400辆意向订单,按照外界估计,在未来20年间,db一30e及其后继型号的出口总量很有可能突破3万辆,成为21世纪最为畅销的地面主战装备),所以dz一31c的出口型号c即dz一31d的业绩非常不理想。万幸的是,dz一31系列与db一30系列由同一家公司生产,只要db一30系列销量比dz一31系列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