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章 极限行军(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收端的电子设备。

    由此可见,“应答式”是一种排他的能量系统,从而解决了“安全”问题。

    因为这种“应答”的安全模式无法做到绝对安全,所以“应答式”的高能微波发射系统采用了“3+1”的发射方式,即设置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4个发射点,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构成一个具有边界的电磁场,只有在此范围内才能截获高能微波,而在此之外,就无法利用高能微波携带的能量。因为作用距离越远,能量传输效率就越低,所以陆军对系统的作用范围做了明确限制。

    针对地面装备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在1500米以内,如果车辆以侧向通过的方式进入接收区域,只要与发射源的距离保持在250米以内,就能确保在以正常速度行驶c且不增加行程的情况下获取到足够的电能,完成充电作业。如此一来,车队就没有必要在行军途中停下来充电了。

    如此先进的能量供应系统一问世就得到了陆军的“追崇”。

    在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陆军在进行改编的时候,仍然明确要求为每个战斗单位提供一套这种供电系统,从根本上保证战斗单位的战场机动能力。

    事实上,这种代号一37a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并不先进。准确的说,从能量转换效率上讲,一37a比海军研发的je一35型“指向式能量传输系统”差多了。即便在250米的最佳作用距离上,一37a的能量传输效率也只有10。也就是说,发射端输出的能量中仅有10被接收端获取,而接收端把微波能转化为电能,又有大约50的损耗,所以总体能量转换效率在5左右。在1500米的最大作用距离上,总体能量转换效率将降低到让陆军都无法接受的05。要知道,在这一情况下,能够为一个旅的主战装备提供能源的移动式电力供应系统最多只能为一个连的主战装备服务。不管怎么说,就算共和国陆军财大气粗,也不可能为每个连配备一个需要由一个营的兵力来管理的电力供应系统。

    当然,一37a的出现,本来就是划时代的事情。

    能量转换效率的高低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37a肯定会彻底改变后勤保障的基本模式。

    别的不说,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在2个小时内狂奔250千米,而且还将以相同的速度前进4个小时,才会做简短停留。在以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后勤保障部队来说,压力并不轻。

    先头部队在帕斯库赫完成了第一次电能补充之后,不会停下来,将继续以每小时130千米的速度前进。也就是说,4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到达巴姆的时候,先头部队才能利用伊军的供电系统获得电能补充。7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到达巴夫格,先头部队将需要进行第三次电能补充,因此后勤保障部队必须在7个小时之内,将整套设备转移到巴夫格,并且做好为先头部队提供电能补充的准备工作。因为先头部队的行军速度已经达到地面部队的极限了,所以后勤保障部队只能指望垂直起降运输机,而共和国陆军航空兵的垂直起降运输机还在几千千米外,所以只能借用伊朗军度的垂直起降运输机。

    正是如此,裴承毅询问情况的时候,帕斯库赫的支援部队正在登机。

    因为尚达克距离巴夫格大概530千米,而nsa在确定了干扰范围之后,肯定会密切监视干扰区域附近c特别是西面的情况,所以第一战斗单位的支援部队到达巴夫格后,肯定会被美军的侦察卫星发现。也就是说,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离开干扰区域前数小时,支援部队就将暴露在美军的眼皮子底下。

    杨少勇提到了这一点,并且建议减缓第一战斗单位的行军速度,在克尔曼利用伊朗军队的电力供应系统补充电能,在到达亚兹德之后再做补充。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