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二章 第二战线(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电磁干扰系统的影响。当然,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即电磁炮一般采用高抛弹道,炮弹在落地之前需要两次通过电离层,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因为炮弹要重返大气层,在下落阶段会产生很高的温度,炮弹尖部的驻点温度甚至在一万摄氏度以上,所以电磁炮也很难使用复杂的制导炮弹。事实上,共和国与美国开发的制导电磁炮都采用了很特殊的结构,而且在弹道末段采用了减速系统(多半是通过反向火箭发动机来减速),使得炮弹的结构复杂,成本居高不下,使用率也就不会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电磁炮最大的优势就是炮弹的末段速度非常快。

    问题也就在这个地方,因为弹道高,速度快,电磁炮的炮弹很难打击移动目标。准确的说,是海面高速移动目标。在战舰的最大速度纷纷向45节c甚至70节靠拢的时候,就算电磁炮在全射程情况下的炮弹飞行时间也不会超过2分钟,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算是一艘长度在300米左右的大型航母也能以45节的速度跑出大约4200米,也就是相当于14个舰体长度的距离。算上战舰转向等等因素,要想命中1发炮弹,需要让600发炮弹同时落下。显然,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在想办法提高电磁炮的对还打击效率。

    苦于没有第一手数据,共和国与美国海军在这方面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阶段,最多搞点测试,离真正实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然,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

    早在30年代初,共和国海军的一名获得了弹道学博士学位的年轻军官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案,即修正中段弹道,延长大气层外的飞行距离,让炮弹到达目标头顶上空之后进行俯冲攻击。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大大缩短了末段弹道的飞行时间,让目标来不及规避,从而缩小了需要覆盖打击的范围,提高了打击效率。问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要想延伸中段弹道,就得使用轨道火箭发动机,即在炮弹到达弹道顶点时,获得一个沿着近地轨道飞行的速度。毋庸置疑,这具发动机不会小到哪里去,而且不能使用液体燃料,只能使用固体燃料(炮弹发射时承受了数万个g的过载,液体燃料很容易在这个时候泄露),限制了发动机的推进效率。要在末段进行接近于直角的俯冲攻击,还得使用姿态控制火箭发动机。如此一来,一枚200千克的炮弹,恐怕只有40到60千克的有效战斗质量,而这么点质量,其威力就非常有限了。虽然从理论上计算,如果炮弹的着点速度在20马赫左右,就算没有装炸药,40千克的炮弹也具有大约1000兆焦的巨大动能,能够轻而易举的砸毁世界上的任何一艘战舰。但是炮弹威力提高,战舰的防护也会随之提高,等到这样的电磁炮服役的时候,恐怕40千克的炮弹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

    当然,这些理论研究,最需要的还是实战提供的一手数据。

    非常可惜的是,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海军就没有表演的机会。事实上,连共和国陆军都没遇到真正的对手。

    叙利亚远程炮兵打击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舰”,无疑是“一手数据”。

    共和国方面需要这样的数据,美国方面也不例外。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场炮战,至少证明了一点,即电磁炮能够对排水量数万吨的大型舰船构成威胁,而且电磁炮炮弹的威力不见得比反舰导弹差。

    这个结论,足以让共和国与美国海军在电磁炮上投入更多的经费。

    别的不说,2041年底,共和国海军就获得了一笔数百亿元的特别拨款,专门用来推动螺旋电磁炮的研究工作。而让共和国海军获得这笔拨款的原因很简单,美国海军在当年下半年开始的2041财年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