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一章 处处被动(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与第一份情报一样,已经确定攻打锡尔特的是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在东面担任主攻任务的是第一战斗单位的部队,而在西面担任穿插任务的是第十战斗单位的部队。更加重要的是,这份情报中提到,第十战斗单位只投入了3个战斗营,其他的主力作战部队均转移到了巴特曼西面,并且进入了防御阵地。

    这下,完全不用猜测,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意图。

    吃掉欧洲军团的残余部队,再在巴特曼西面迎战即将到来的美军第7步兵师。因为锡尔特以西方向上的肃清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如果战争在这个时候结束,获胜的将是共和国。说直接一点,共和国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控制的占领区内成立一个以库尔德人为主的国家。哪怕共和国当局不打算肢解土耳其,也可以在占领区内成立一个完全不受土耳其中央政府控制的库尔德人自治政权。总而言之,共和国陆军随时有可能调整战略部署,守住到手的胜利果实。

    对杜奇威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在进攻作战中,共和国陆军的2个战斗部队,准确的说,是1个战斗部队加一些没有多少战斗力的伊朗军队就能吃掉2个美国陆军师与大约30万土耳其国民军。如果共和国陆军打算巩固防御阵地,充分利用交战地区的复杂地形,与共和国陆军在战术空运方面的强大优势,2个战斗单位至少能够顶住5个美国陆军师。如果算上伊朗军队与伊拉克军队,杜奇威至少需要准备7个师的兵力,才有可能在一场不在乎伤亡与损失的战役中击败对手,夺回土耳其东南地区。

    毋庸置疑,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用7个师去攻打土耳其东南地区不算什么,问题是,谁能保证伤亡不会超过美国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共和国陆军非常重视在防御战中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有能力让美军付出足够惨重的代价。为土耳其阵亡几千美国大兵不是问题,可是为土耳其送掉几万美国大兵的小命就是个问题。

    要想阻止这一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赶在对方组织起防线前发起进攻。

    问题回到了原点,即要不要让第7步兵师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攻打巴特曼。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杜奇威再次悲观的发现,他被裴承毅避到了死角,不得不做出非常不情愿的选择。

    不把第7步兵师派出去,裴承毅就能轻而易举的打下锡尔特,保住最低限度的战果。

    把第7步兵师派出去,裴承毅就可以趁此机会发动下一轮进攻,扩大战果。

    对裴承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赌博。

    问题是,对杜奇威来说,这也是一场赌博。

    更重要的是,裴承毅完全不用加注,能够在保住老本的情况下赌上一把,而杜奇威却不得不押上全部的赌注,在有可能输得一干二净的情况下,为了一个不是那么现实的目标赌上一切。

    作为一个理智的指挥官,杜奇威知道该如何选择。

    也就在他即将做出选择的时候,参谋送来了第三份侦察报告。

    这份报告与锡尔特方向上的战斗没有多大关系,准确的说,没有直接关系。

    在天亮前打下加济安泰普的第八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仅停留了大约3个小时,就将扫荡残余土军的任务交给了支援部队,继续向前挺进。

    与杜奇威预料的一样,第八战斗单位没有向安卡拉方向挺进,而是在加济安泰普北面不远处转向西进,把进攻箭头对准了奥斯曼尼耶。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裴承毅的真正目的肯定不是伊斯肯德伦湾北面的奥斯曼尼耶,而是要包围伊斯肯德伦,打掉美军增援土耳其的主要登陆地点。

    果真如此的话,美军输掉的肯定不是锡尔特,而是土耳其的整个南部地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