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停战谈判(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进入实质性阶段。

    准确的说,是由共和国拉拢伊朗c伊拉克与叙利亚,美国拉拢土耳其与以色列,并且由共和国与美国联合邀请沙特阿拉伯c约旦c黎巴嫩与埃及参与停火协议具体内容的谈判与协商工作。

    当然,在正式开始之前,共和国与美国还得解决一个双方均没有主动提起的问题。

    那就是,即将草拟的停火协议是一个一揽子协议,还是按照不同的战线分成两份相对独立的协议。美国当局坚持认为应该签署一个一揽子协议,因为只有绑定中东地区各利益攸关方的停战协议才能给中东地区带来长久的和平稳定。共和国当局则认为应该签署两份针对不同问题的停火协议,因为库尔德人问题与犹太人问题不是两个可以等同的问题,也就不可能用一份停战协议来解决。

    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正式停战前的最后一道障碍。

    因为这与双方在中东地区的基本政策息息相关,所以双方均不愿意让步。结果停战谈判在2043年初陷入僵局,随后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持续近3个月的“两线决战”。共和队在北方战线上从马拉蒂亚出发,向安卡拉发起突击,数日之内就撕开了美土联军的数道防线,将战线向北推进了大约100千米。与此同时,美以联军在南方战线上向大马士革发动了大举进攻,在一周之内向北突击了大约50千米,其装甲侦察部队一度到达距离大马士革不到30千米的基斯沃。虽然双方的进攻都非常猛烈,但是双方都没有打算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只是希望借助战场上的胜利让对方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正是如此,进攻取得突破之后,双方均未大举前进,战线再次陷入僵持状态。直到2043年5月初,因为伤亡实在过于惨重,共和国与美国当局才再次启动停战谈判,并且在谈判开始前,各自将军队撤回到了进攻开始之前的防线上。

    当然,真正让步的不是共和国,而是美国,准确的说,是以色列。

    在这3个月的“两线决战”中,苏劲辉采用了“北攻南守”的策略。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没有进去心的策略,因为要想取得突破,让美国回到谈判桌上,就得在南方战线上发动进攻,要知道,在此之前,袁晨皓都是这么打的,但是苏劲辉看到了问题的另外一面,即能不能让美国回到谈判桌上,不是看能不能打败美军,而是能不能让美国得不到盟国的支持。所谓打蛇打七寸,因为以色列的伤亡承受能力最差,所以以色列就是美以联军中的七寸。正是如此,在3个月的战斗中,南方战线上的共和队一直盯着以色列国防军,并且重点打击以色列国防军。根据以色列政府在后来公布的数据,在这场战役中,以军总共伤亡17428名军人,而共和国与美国陆军分别伤亡7642人与5339人。因为伤亡过于巨大,所以在2043年4月份,以色列当局就多次威胁美国,如果美军不能承担主要作战任务,又不愿意与共和国重启停战谈判,以色列就将采取单方面停火行动,也就是不再协助美队作战。

    不管怎么说,美国当局不可能忽视以色列的利益要求。

    换个角度看,如果以色列与共和国停火,就算美国继续坚持下去,并且取得结果,也就是与共和国签署一份一揽子停战协议,也不会有多少实际意义。

    美国当局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

    2043年6月初,解决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之后,停战谈判的正式谈判工作在黎巴嫩的贝鲁特分头进行。按照共和国提出的要求,两份分别涉及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停战协议将在同一天签署。也就是说,这两份停战协议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单独存在。因为这也正是美国当局的想法,所以谈判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

    当然,走到这一步,与军人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作为正式谈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