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迁都问题(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大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当然,谁也阻挡不了科学技术的前进步伐。

    30年代中叶,第一辆完全依靠地球磁场效应的磁悬浮轿车问世。虽然在当时,那辆由中科院在实验室里弄出来的,只能坐一个人,而且充电一次只能行驶10千米的磁悬浮轿车的造价高达750万元人民币,几乎没有量产的可能性,也不会有多少市场需求,但是当时就有人预言,10年之内,这种完全不依靠道路的飞行轿车就将普及,而且肯定能在21世纪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最普遍的代步工具。这个预言还是保守了一点,2038年的时候,磁悬浮轿车就在上海汽车公司与吉祥汽车公司量产,当年就销售了100万辆,到2040年,磁悬浮轿车的市场保有量超过了1000万辆,并且很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取代普通车辆,占据车辆市场9成以上的份额。也就是说,在2050年之前,磁悬浮轿车就将在共和国普及,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

    磁悬浮轿车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城市面貌。

    实际上,在2033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城市综合发展概念”,喊出了“向天空要土地”的口号。因为高强度合金与轻质复合材料的量产工作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需要的只是相应的市场,所以像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科幻电影那样,出现上千米的高楼大厦,轿车在空中飞行的“立体城市”将不再是幻想,很有可能在21世纪后半叶变成现实。

    虽然向天空“生长”的城市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光照问题就很难解决,但是科技进步能让轿车不再依靠道路,自然能够解决其他问题。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怀疑城市的容纳能力。从技术上讲,只要能够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在大约400平方千米的北京市区内,至少可以容纳1亿市民。

    由此可见,迁都不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问题是,迁都不仅仅是因为城市容纳能力有限,还涉及到地区发展平衡问题。

    作为首都,自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受到了各种优越条件,不但自身的发展不会存在任何资源上问题,还能带动周边地区。

    事实上,2042年的时候,国家综合发展委员会在提交给全体代表大会的迁都调查报告中提到的主要理由就是全国发展不平衡,将首都迁往内地,有助于改变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方式,为内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问题前面已经提到,2042年的局势太复杂,迁都不是主要话题。

    2044年,全体代表大会再次开始商议迁都话题,并且由此引出了要不要通过从有到无的建设一个新首都来推动国家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也就是推动“青山绿水工程”。

    毫无疑问,这样的话题对顾卫民有足够的吸引力。

    事实上,当时共和国也需要积极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别的不说,10多年前,支持军情局在首都北郊建立新的基地,就是对城市发展的一次探索。问题是,军情局的基地最多相当于一座只有几万人的小城镇,而未来城市的人口肯定上百万。也就是说,共和国的城市规划人员需要一次更大规模的探索。

    正是如此,在2044财年度,顾卫民专门批准了一项大约170亿元的科研项目,集中力量解决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全体代表大会也在当年年底再次委托社科院与地质学院对全国进行考察,为迁都选址。也就是说,在决定是否迁都之前,共和国高层就开始为迁都做准备了。

    由此可见,迁都与否的关键不是在于能否得到权力机关的批准,而是时机是否成熟。

    要知道,即便按照最低标准,也就是新首都只是共和国的行政c立法与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