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幕后推手(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相对增加制却达到了50的惊人比例!

    长期保持一支规模较小的陆军,对共和事力量的影响并不大。

    前面提到过,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一个主要项目就是在陆军推行“士官制”,即绝大部分技术军人与大部分战斗军人都是士官,真正的士兵并不多,而且士兵基本上都是军士。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在紧急时期拥有非常惊人的扩张能力。中东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扩张能力就得到了检验。以伤亡较大的第八战斗单位来说,在离开战场的时候,该部队已经更换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官兵,补充的新兵中,有大约八成来自训练不足的民兵部队。根据该战斗单位在战场上的表现,占总兵力一半左右的新兵并没对战斗力产生严重影响,该战斗单位仍然能够完成绝大部分作战任务。

    早在2045年左右,英国的战略研究所就对共和国陆军的扩充能力做了评估。按照该研究所发布的评估结果:以保持9成战斗力为准,共和国陆军能够通过吸收民兵与非常备预备役部队的方式,在24小时之内将一线作战部队的规模扩充1倍,达到60万(当时战略研究所已经将10万常备预备役部队当成了一线作战部队);以保持8成战斗力为准,共和国陆军能够通过征召退役军人的方式,在1周之内将一线作作战部队规模再扩充2倍,达到180万,并且组建1支规模不低于100万的预备役部队;在继续保持8成战斗力的情况下,在接下来的1个月之内,共和国陆军的一线战斗部队将增加到280万,并且征召大约300万预备役官兵。

    按照“简氏防务周刊”估计,即美国陆军的战斗力相当于共和国陆军的54,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相当于共和国陆军的68,如果双方均获得1周的动员时间,共和国陆军的30万大军就相当于213万美国陆军,或者170万美国海军陆战队。虽然美国当局也在中东战争后对军事体制做了调整,提高了士官与低级军官的比例,并且强化了军士在基层部队中的作用,具备了一定的扩张能力,但是美国的动员能力远不如共和国,根本不可能在战争初期获得兵力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惨败,就是因为基础军事制度有问题。

    也正是如此,在2047年的军事改革中,裴承毅格外强调了共和事动员体制,特别是在编制上下功夫的重要性。按照裴承毅提出的改革方案,与编制相关的改革中,提高非常备预备役部队的士官比例,加强退役军人的社会管理成了重头戏。

    具体改革措施中,包括成立专门的预备役士官培训机构。因为预备役官兵都具有社会身份,都是社会主要劳动力,所以共和国陆军有义务为预备士官提供更多的补贴,弥补其参加军事训练与军事培训所付出的社会代价。按照在后来出台的实施细则,预备士官按照军衔级别与具体职务,每年能够从陆军获取4万到10万元不等的特别津贴。

    按照共和国的《兵役法》,军人退役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将以预备役官兵的身份为军队服务3到5年。也就是说,除了年纪特别大的将领与高级军士之外,其他退役军人都有预备役身份。可以说,这些人才是预备役的主力与骨干。

    针对这一情况,共和国陆军出台了很多详细办法,比如与上百家与陆军具备采购有关的军火企业签署了“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委托培训与意向就业协议”,按照该协议的规定,所有退役军人都有机会获得由这些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培训,并且优先获得从业机会。当然,退役军人要想获得这些优厚的福利,就得与共和国陆军签署一份非常重要的协议,那就是在正常服役年龄之内,随时听从陆军征召。

    随着这些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共和国陆军的兵力问题将不服存在。

    正是如此,2048年的时候,“简氏防务周刊”打破惯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