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八章 必争之地(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矿石进口国),而且共和国对澳大利亚的资源依存度迅速降低,但是在2009年之后,共和国就不再信任澳大利亚,不再把澳大利亚当成主要贸易伙伴。别的不说,到2050年,除了王元庆与顾卫民分别在2033年与2043年以国家元首身份参加在墨尔本与悉尼举行的亚太地区合作与发展首脑峰会期间对澳大利亚进行了非正式访问之外,没有一位共和国元首对澳大利亚进行过国事访问。虽然这与澳大利亚的国体有关,毕竟按照澳大利亚的宪法,英国国王仍然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元首职权由总督代为行使,而总督又由澳大利亚总理提名,由英国国王批准,所以澳大利亚的最高国家领导人是总理),共和国国家元首访问澳大利亚的意义并不明显,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国务院总理c或者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代替国家元首访问澳大利亚,但是澳大利亚怎么说也是一个拥有上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是经济实力非常强大的发达国家,共和国国家元首近40年都没去访问过,确实是非常反常的事情。

    总而言之,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都在刻意打压澳大利亚。

    根据在2045年解密的一份资料,在全面消费核武器的战略谈判中,共和国当局就一度拒绝将澳大利亚列入“有能力发展核武器的国家”之中,认为澳大利亚接受了美国的战略保护,就没有理由发展核武器,也就没有理由参与伦敦谈判。如果不是美国一再坚持,澳大利亚很有可能被排除在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之外。

    由此可见,在2035年之前,澳大利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在此情况下,澳大利亚国内社会思想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

    大约在2024年,半岛战争结束后不久,澳大利亚国内兴起了一股“共和”潮,一些社团与政党认为,澳大利亚要想成为一个美国那样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就得拥有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必须拥有的全部主权,比如从公民中选举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c以及实际决策能力的国家元首。如此一来,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就得发生变动,废除已经严重落后的君主立宪制,转变为共和制国家。当时,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应该像1999年那样,由全民公决来决定澳大利亚的基本政治体制。因为在1999年的公决中,大部分公民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即维持与英国的关系,而且这次表决的有效期为50年,所以要到2049年,才能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再次进行全民公决。也就是说,在2024年的时候,不管澳大利亚民间的“共和”声音有多么响亮,都要再等上25年。

    从本质上讲,共和制就是澳大利亚希望摆脱美国的国民意愿的直接体现。

    虽然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白人占据了社会主流地位,但是作为一个典型的民主国家,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其他种族在澳大利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这其中就包括华人。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在2045年做的人口调查,在大约21亿公民中,白人仅有不到22,混血人种占了45,以华人为主的黄色人中占了17(华人大约有2200万,为澳大利亚第五大族群),黑人与印度人占了其余的16。重要的是,在其他族群中,只有华人拥有可以与白人抗衡的经济实力。根据一家民间调查机构在同年公布的调查数据,占人口总量105的2200万华人大约拥有澳大利亚社会财富的31,而占人口总量22的白人占有澳大利亚社财富的48。单纯从平均占有率上计算,华人已经超过白人。即便从总量上计算,华人也比排第三位的印度人高出了2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希望澳大利亚共和的就是华人。

    不管怎么说,拥有了财富之后,首先追求的就是政治权利,因为只有在掌握了政治权利之后,已经获得的社会财富才有安全保障。

    当然,在华人的影响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