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章 战争计划(第2/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年前,国防部就动用专款,搭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c性能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群,并且利用该计算机群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做了模拟分析。事实上,除了第一次模拟分析用了几个月之外,针对各种情况下的作战行动的模拟分析从为停止过,每天多在进行,而且分析结果直接用来完善战争计划。正是如此,在过去几年间,国防部一直通过军情局,利用秘密拨款加强该计算机群。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美国五角大楼下设的国防安全计算机中心也有一个类似的计算机群。总而言之,利用计算机做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了军事家判断未来战争的主要依据。

    天军如此重要,自然受到高度重视。

    因为计算机模拟分析必须建立在实际数据之上,而实际数据只能通过实验c测试等方式获得,所以在2052年初,西方新闻媒体就根据共和国在之前3个月内频繁的航天发射活动预测,共和国正在为建立与天军有关的数据库做准备,并且会利用计算机对天军的作战方式与作战应用进行模拟分析,以求建立起完善的天军战术体系。

    这个分析并没错,不管怎么说,任何军事力量要想发挥作用,都需要战术体系。

    如同马汉的《海权论》c杜黑的《制空权》让全世界认识到了海军与空军的重要性,天军要想成为“第一军”,就得拥有一套类似的理论。当然,提出理论不是什么难事,前面提到过,早在2030年就出现过天军作战理论。问题是,任何成熟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大量实践之上的,如果没有由海军支撑起来的日不落帝国c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探索,也就不会有《海权论》与《制空权》。天军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即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够证明天军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从一开始,共和国与美国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高科技上。

    不管怎么说,只要有足够多的实际数据,凭借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就能模拟出一场规模宏大的战斗,甚至能够模拟一场世界大战。虽然模拟出来的,总会存在偏差,但是战争本身就是由各种不确定因素组成的,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战争,所以只要模拟计算所依靠的数据足够准确,模拟出来的结果就足够接近现实。

    为此,共和国与美国都不惜血本,把航天发射当成过年时放二踢脚一样。

    根据共和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仅在2052年,共和国就进行了4318次航天发射,相当于平均每天发射118次。除掉完全为民用市场服务的1542次与以民用为主的648次发射之外,仍然有2128次完全为军队服务,相当于每天进行58次军事航天发射。如此高的发射频率,绝对是个奇迹。问题是,这个纪录很快就被打破了。到2053年,共和国进行了2784次军事航天发射,美国则首次超越共和国,进行了2831次军事航天发射。虽然2054年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是在前11个月,共和国就进行了3218次军事航天发射,美国则进行了3165次军事航天发射,铁定会再次刷新纪录。

    因为在不考虑海拔高度的情况下,航天发射场的理想位置应该在赤道上(这也是法国至今不肯放弃圭亚那的原因,因为位于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发射中心是全球最接近赤道的,而且基础设备最完善的航天发射中心),而共和国与美国都是北半球国家,加上军事航天发射都有保密需求,所以在2040年左右,共和国与美国都耗费巨资建造了好几座专门用来进行航天发射的海上活动基地,并且将其长期置于某一理想海域。比如共和国的“倚天”站(共和国的所有海上航天发射基地都以史上有名的宝剑宝刀命名)就长期以斯里兰卡的加勒为基地(加勒为与北纬6度左右,而且有相对完善的港口),能够在接到命令之后的24小时之内到达发射海域,并且做好发射准备,然后再用相当的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