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第一军(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对不同的作战用途,确定不同的战斗编制。比如守卫本土的战斗单位均得到加强,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装甲部队;驻扎在本土c却以对外行动为主的战斗单位遭到精简,战略机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货真价实的战略反应力量;驻扎在海外的部队则根据实际情况,对编制进行具体调整,比如驻扎在那霸的战斗单位更擅长两栖作战,驻扎在柬埔寨的战斗单位则更加擅长战术突击作战与丛林作战,驻扎在南亚的战斗单位则更加擅长长途奔袭。总而言之,面对不同的战场与不同的敌人,具备不同的作战能力。

    如此一来,很多人都认为,这等于回到了老路上,只是换了个称呼而已。

    当然,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如果仅看表面现象,确实很容易迷惑,让人觉得只是将以往野战军的称呼换成了战斗单位。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发现,这绝对不是换个称呼那么简单的事情。与以往的野战军相比,新的战斗单位最大的特点就是编制上的灵活性。拿第十战斗单位来说,虽然名义上是共和国陆军头号战略机动部队,性质类似于以往的77军,编制上也与77军相当,即在确保部队战略机动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尽量提高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但是第十战斗单位并不是一支一成不变的作战力量,哪怕是其主战装备,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比如将主战平台按照攻坚战的标准配备,即增加主战坦克的数量,减少步兵战车的数量,第十战斗单位就是一支货真价实的重装甲部队,能够承担任何性质的攻坚任务,而且不会比其他战斗单位差。当然,这么做的话,肯定需要一些时间,更需要物质基础,比如必须为其提供的改装套间等等。其他战斗单位也不例外,均可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装备编制来改变作战性质。按照共和国陆军在2055年制订的作战守则,在储备充足时,任何战斗单位都应该具备在24小时之内完成改编的能力。

    由此可见,共和国陆军已经脱胎换骨,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铁军。

    当然,新的编制体系必须建立在庞大的物质基础之上。仍然以第十战斗单位为例,按照陆军制订的作战守则,即便在和平时期,也得按照最高标准为第十战斗单位提供全套武器装备,也就是说,要为10辆主战平台提供7套主战坦克配件与7套步兵战车配件,即配件的数量为主战平台的140。如此一来,装备开支自然非常惊人。

    这么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迅速扩军。

    比如在2055年的时候,共和国陆军仍然只有10个战斗单位与10个预备战斗单位,主力部队的总兵力仅为30万(预备战斗单位仅有半数兵员),主战武器却足以武装55万作战部队。也就是说,战争爆发后,共和国陆军能够在不对主战部队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将部队规模扩充近一倍。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举足轻重的能力。

    由此看得出来,从2050年开始的陆军编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再次提高了地面部队的灵活性。这也正是现代战争的一大特点,即在高强度的对抗中,部队的灵活性往往决定了实战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东战争,用美国陆军在战后做的总结来说,在投入了30多万地面部队,加上以色列与土耳其的上百万地面部队,也没有能够战胜仅有16万的共和国陆军,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陆军过于死板。虽然这一评判有失偏颇,比如美以土联军要面对的不但是16万共和国陆军,还有叙利亚c伊拉克与伊朗的上百万大军,如果没有这三个国家的地面部队,共和国陆军也不可能击败如此多的敌人,但是从根本上讲,美国陆军的评价正中要害,即数十年没有打过大仗的美国陆军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与共和国陆军这样的一流对手交战,从一开始就死板守旧,丧失了主动权,因为没有灵活性可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