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击(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有不错的关系,不大可能同意让共和国在其港口内部署用来对付俄罗斯的攻击潜艇。正是如此,海军的提议很快就遭到否决。

    问题是,总得想办法应对新的挑战。

    面对这个难题,当时已经是国防部长的裴承毅把重担交给了刘晓宾,即通过扩展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能力来对付增强了的战略威胁。

    解决办法并不复杂:通过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c增强打击能力,争取在俄罗斯的战略潜艇发射第二枚潜射弹道导弹之前将其摧毁,以此将威胁降到最低限度。

    以共和国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能力,如果每艘俄军战略潜艇只能发射1枚潜射弹道导弹,威胁还不是很大。事实上,根据科学计算得出的结果,每艘俄军战略潜艇发射3枚潜射弹道导弹也不会对国家战略防御系统造成太大的压力,将导弹与弹头全部拦截下来的概率仍然接近百分之百。

    当然,关键只有一个,即如何阻止俄军战略潜艇继续发射导弹。

    为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迅速发现与定位,二是迅速发起攻击。

    第一个条件中,发现不难,战略预警卫星就能办到,关键就是定位。虽然战略预警卫星能够对升空的导弹进行大致定位,但是只有在导弹的主发动机点火之后,发出的辐射信号才会被战略预警卫星探测到。针对这种情况,几个大国最新一代潜射战略弹道导弹都采用了相应的应对技术,比如用高压空气或者高压水流将导弹推出发射筒,用低温初级助推发动机将导弹提升到数千千米的高度,再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战略预警卫星发现导弹的时间大大延迟。当然,只要是弹道导弹,就会在上升阶段发出极为明显的辐射信号,被战略预警卫星探测到。

    事实上,这么一来,反而解决了定位问题。

    说简单点,在无法确切确定导弹的发射位置的时候,也就没法精确确定潜艇的位置。

    如此一来,在攻击的时候,除了要做到迅速之外,还要扩大打击范围,即用覆盖式打击来取代精确打击。

    毋庸置疑,最理想的打击武器肯定是核武器。

    问题是,《伦敦条约》明确规定核武器只能部署在大气层内,不能部署到外层空间。要想攻击数千千米外的目标,不管是弹道导弹还是巡航导弹,都显得鞭长莫及。虽然“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的反应速度能够满足要求,而且能量是以光速传播的,但是战略潜艇躲在海面下,上方是几十米厚的海水,而海水又是理想的散热介质,威力再大的能量武器,也不可能对藏在海里的潜艇构成威胁。

    显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动能武器上了。

    一枚50千克级的动能弹都能具有相当于2000吨tntc也就是相当于1颗战术核弹头的威力,而且动能弹在攻击的时候不会相互干扰,如果能够以合理的间隔向敌战略潜艇所在的海域抛洒几十枚c甚至几百枚动能弹,即便不能直接命中潜艇,摧毁潜艇也不在话下。要知道,海水还是传递压力的理想介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海水中的传递效率比空气中的高出上千倍。一枚动能弹就能摧毁方圆上千米之内的导弹发射车,就算潜艇比导弹发射车坚固得多,只要让动能弹落在几百米之内,潜艇也难以幸免。

    当然,部署携带动能弹的卫星还不会引起敌国猜疑。

    正是如此,早在40年代末,军情局就利用国防部拨付的秘密经费,采购了30多颗专门用来对付俄罗斯战略核潜艇的“动能拦截卫星”,这些卫星上都有120枚50千克级的动能弹,而且所有卫星都部署在同一条轨道上,保证随时有5颗以上的卫星呆在北冰洋上空,并且能够通过变轨机动,在2个小时之内向北冰洋某一重要海域c比如巴伦支海上空集中10颗以上的卫星。

    因为这些卫星就是为了对付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