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因循守旧(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返航的时候在嫩江上游的齐齐哈尔以南约25千米处坠毁,万幸的是2名飞行员均跳伞生还。还有2架轰炸机被俄军导弹击中,最终均代伤返回基地,其中1架轰炸机上的副驾驶被导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击中,受了点轻伤。

    在其他几个方向上,俄罗斯空军的防空战斗机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攻势防空战术。

    事实上,这也正是俄罗斯空军防空战斗机的主要战术。

    前面已经提到,俄罗斯空军的边境防空区均靠前部署,而担任最外围防空任务的防空战斗机只能主动出击,不然就得在己方防空部队的头顶上作战。即便不考虑误伤,敌我力量混杂在一起,也会对防空系统造成影响,降低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俄罗斯有广袤的战略纵深,为什么要采用如此冒险的战术?

    要知道,让战斗机到敌国境内去拦截敌人的轰炸机,因为作为支援力量的预警机不大可能跟着进入敌国境内,而远程警戒雷达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信息,所以等于是让战斗机孤军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其实很简单,俄罗斯巨大战略纵深的理论价值高于实际意义。

    作为典型的高纬度国家,严寒使俄罗斯广袤国土的现实意义大打折扣。从地域划分上看,严寒对俄罗斯欧洲部分产生的影响还不是很突出。不管怎么说,乌拉尔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而北大西洋暖流又让摩尔曼斯克成为北冰洋上唯一的不冻港,加上从地中海吹来的暖风,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夏季气温偏高,冬季却非常寒冷,从而使得严寒的气候成了守护俄罗斯c抵抗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与之相比,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地区大陆腹地,西有乌拉尔山c南有从里海南岸的厄尔布尔士山一直延伸到帕米尔高原的亚洲大陆中央山脉(实际上一直延伸到共和国西南的横断山脉)c东南是蒙古高原c东面则有阿丹高原与上扬斯克山脉c北面则是寒冷的北冰洋,所以西伯利亚成为了欧亚大陆的“寒极”,而且是北方寒流的生成地。早在沙俄时期,西伯利亚就是流放囚犯的最佳地点,即便在前苏联时期,这里也是囚禁政治犯的天然监狱。

    虽然在占国土四分之三的亚洲地区,储藏在惊人的资源,根据一家美国私人企业利用资源遥感卫星进行的探测,在全球未探明的稀有金属矿藏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在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其中八成在西伯利亚。也就是说,在未探明的稀有金属矿藏中,将近一半在西伯利亚。但是如此丰富的资源,并不等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众所周知,俄罗斯本来就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大约七成人口集中在欧洲地区,亚洲地区只有三成人口。受此影响,亚洲地区的主要城镇都集中分布在南面,而铁路c道路c电网等等国家基础设施又是以人口与城镇分布为依托,所以俄罗斯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全部集中在面100到300千米宽的狭长地带里面。这一点,与北美洲大陆上的加拿大非常相似。

    搞清楚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俄罗斯空军为什么要在防空部署上如此积极了。

    用后来俄罗斯总统做战争动员时的话来说,即便身后有数千千米的冰封雪原,俄罗斯也无路可退!

    不可退,只能进。

    既然如此,共和国天军肯定是早有准备。

    根据天军呈交给元首府与总参谋部的战报,在掩护第三轮战略轰炸的战斗中,天军的防空兵击落了300多架俄军防空战斗机(事后统计出的确切数字是322架),其中大半都落在了共和国境内,成为俄罗斯“入侵”共和国的铁定事实。

    当然,这是不是入侵,国际社会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不管怎么说,在第三轮战略轰炸中,作为最新一个兵种的天军防空兵表现出的战斗力足以让人放心。根据作战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