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六章 由海向陆(第1/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由海向陆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海上基地”是模块化设计思想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这句话并不确切,准确的说,模块化设计思想是“海上基地”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没有模块化设计思想就不会有海上基地。拿一艘总长度为1500米c能够供战术运输机起降,或者同时供3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起降的海上基地来说,如果不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仅仅舰体的结构强度问题就很难解决,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高强度合金制造船架c次要部位全部使用复合材料以降低结构重量。暂且不说成本问题,即便能够造出这么长的船体,并且采用浮动连接技术c姿态控制系统c分段式推进技术等等方式,使舰体能够正常航行,也无法确保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说简单点,攻击1500米长的海上基地肯定要比攻击300米长的航母容易得多。可以说,如果不能在受到威胁的时候,迅速分散成数艘到数十艘快速舰船,撤离危险海域,海上基地的实战生存能力几乎为零。事实上,即便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式,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也饱受质疑。

    既然是“模块舰船”,海上基地就有多套组装方式。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放弃了第二代海上基地,直接建造第三代,除了第二代的设计思想不合时宜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二代的组装方式非常有限,作战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由24个模块组成的情况下,第三代海上基地拥有上百种组装方式。

    当时,常用的也就那么几种。

    按照共和国海军制订的作战使用守则,根据不同的作战使用目的,第三代海上基地主要按照三种方式进行组装,一是制海模式c二是平台模式c三是支援模式。在这三种方式下还有几种不同的战术组装模式,而到底该采用哪一种组装模式,除了按照作战守则的规定操作之外,还可以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决定。

    制海模式下,按照战场威胁级别与作战强度,海上平台总共有4种组装方式。比如在威胁级别较低c作战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将组装成两套各拥有1条长1500米c宽50米跑道的“大型制海平台”,两套平台可以轮换上阵,降低官兵的作业强度,也确保系统设备得到足够的维护与保养;在威胁级别较高c作战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则组成4套各拥有1条长1500米c宽25米的“战术制海平台”,4套平台以两两搭档的方式轮番上阵,确保在1套平台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制海能力;在威胁级别较低c作战强度很大的情况下,组成1套拥有2条长1500米c宽50米跑道的“战略制海平台”,将平台本身的制海与制空作战能力提升到最大限度;在威胁级别较高c作战强度很大的情况下,则组成8套各拥有1条长750米c宽25米跑道的“机动制海平台”,仅为战术战斗机提供支持,并且由此获得最优秀的战术机动性能。

    所谓的“平台模式”,就是在战场外面为作战部队提供支持,比如接受伤员c囤积作战物资等等。说直接点,在平台模式下,海上基地并不直接参与作战行动,也不会为作战部队提供战术支持,只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基地,是作战部队的大后方,也是作战部队执行战略任务的支撑点。在此情况下,在确保了基本的空运能力之后,海上基地将着重加强功能性,即将半数模块用来提升平台的作业效率。

    前面已经提到,海上基地并不适合制海作战。虽然作为战略支承点,海上基地是“平台模式”下的作用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广袤的太平洋上,一座浮动的海上基地往往比一支强大的舰队还要管用,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共和国海军陆战队更加愿意夺取一座用不沉没的岛屿作为战略进攻的支承点,也不会把数万地面部队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