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三章 中东攻略(第3/8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到连转圜空间都没有的地步。

    对比16年前的中东战争,虽然交战双方投入的前线作战部队多了近2倍,但是考虑到战争的强度c战线的长度c波及的范围c以及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开打,兵力密度随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是在战役期间陆续增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投入这么多部队。

    可以说,这也正是中东战争的最大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战役开始的时候,美军投入(包括已经从美国出发c正在赶往前线的增援部队)的地面部队在32万到35万之间,而共和国的前线作战部队大约15万,算上各自盟国的主力作战部队,双方在战役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量不会超过100万。与2041年的中东战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重点有所不同。

    当年,在裴承毅的巧妙应用下,北方战线成为主战场(这也是美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南方战线反而受到冷落。

    吸取教训之后,杜奇威从一开始就将南方战线定为主战场,即把主力放在以色列与戈兰高地,集中优势兵力打垮叙利亚与伊拉克这两个共和国的铁杆盟国,并且从黎巴嫩北上扫荡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解除东地中海航线受到的威胁,将南北战线连为一片。北方战线上则以积极主动的战术进攻稳住战线,利用小亚细亚的复杂地形c以及在过去10多年间构建的战略防线,挡住共和队西进的步伐。按照杜奇威的计划,在顺利击败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美以联军还将向伊朗进军,并且让海湾地区的几个亲华国家改变立场。此举的根本意图是实现战略大迂回,即通过伊朗北上高加索,再与土耳其联合北上进入黑海,迫使共和国放弃乌克兰方向上的进攻行动,把重点放在高加索与黑海防线上。从战略局势看,只要美军能够把战线推进到两河流域的东面,共和国就别无选择,只能让大陆战场上的南部集团向高加索方向转移。因为裴承毅将大陆战场分成了南北两个集团,所以有人认为,在中东战争打响之前,共和国元首就做好了输的思想准备。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太小看裴承毅了。

    在不对称战争理论大行其道的当下,战争绝对不是在某个战场上与敌人对着干,而是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出发,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作战。可以说,这种不对称的作战思想使战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对称的战争思想也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特色。

    如同美军希望在叙利亚沙漠中纵横驰骋一样,共和队的首要目的是打败土耳其。

    从共和国的角度出发,只要能够守住库尔德斯坦,用叙利亚与伊拉克交换土耳其都是非常划算的买卖。原因很简单,占领土耳其,等于获得了前往希腊的地面交通线,而丢掉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东边还有伊朗。事实证明,美军就算进攻伊朗,也很难在短期内击败这个曾经战胜过美军的国家。如果考虑到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对在场战争的态度,即美国拉拢以色列攻打叙利亚与伊拉克,对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造成的影响,共和国更有理由把主战场选在北面,即在伊斯兰世界将美国当成头号敌人的时候,以相对低调的办法占领同样主要信封伊斯兰教的土耳其。

    由此可见,共和国选择了北攻南守的战略。

    虽然俗话说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也就是量力而为,但是在世界大战中,只要没有超过国家的承受能力,往往是反过来的,即在订下目标之后,再决定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对于两个已经发动起来的超级大国,打一场规模浩大的中东战争肯定没有超过国力。考虑到在中东地区,两个超级大国都有盟国,而且是实力不算太弱的盟国,所以两个超级大国更有理由先定目标,再做计划。

    从双方的目标来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