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四章 海上决战(第2/8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况下,到底是优先满足陆军c还是优先满足海军?要知道,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才基本上解决了弹药生产上的问题,即能够为所有军兵种提供多到用不完的弹药,而在此之前,各军兵种的弹药需求都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因此得按照轻重顺序,精心安排弹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工作。

    事实上,陆航与海航的矛盾,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时,共和国当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分配相对有限的战争资源,特别是用来制造各类消耗性战争物资的贵重资源。

    当然,最重要的粮食还不是问题,共和国的粮食产量早已做到自给自足。如果不是顾卫民推行的“青山绿水工程”,大量耕地c特别是南方喀斯特地区c西北半干旱地区与北方水土保护地区的大量产量偏低c以及不太适合农耕的土地被改造成森林与草场,以及共和国的劳动成本偏高,而且民众对生活水准要求较高,导致“农作物工厂”在共和国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不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还有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与仅次于美国的粮食出口国,而不是仅仅做到自给自足(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的粮食净出口量不到100万吨,产出与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

    从重要性来说的话,排在粮食后面的就是各类工业原料。

    严格的说来,电能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能够击败轴心国c或者说美国能够成为盟国的核心国,除了强大的国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参战国家中,唯一不缺电的国家,也是唯一能够生产出足以制造数万架战略轰炸机与数十万架战斗机的电解铝的国家。要知道,如果以工业实力衡量的话,苏联不比美国差多少,连德国也不比美国差多少。这两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电能,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电解铝,而电解铝又是制造先进战机c特别是重型轰炸机与先进战斗机的必须原料。按照得到普遍认识的说法,正是因为电解铝产量不过,曾经主宰欧洲天空的德国空军不得不放弃战略轰炸机,集中力量发展以俯冲轰炸机为主的战术航空兵(战术航空兵是闪电战的核心力量)。

    问题是,很多研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史学家都忽略了电能。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40多年,可控聚变核电站的主要技术难题就得到解决,并且在战争爆发前20多年开始推广普及,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基本上所有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电能价格都降到零,社会电力需求完全由政府承担,也就让很多人忽略了电能的重要性。

    显然,这种选择性忽视肯定是错误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开启了由能量决定胜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比拼的就是能量,而最主要的能量就是电能。一些专门研究能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的学者甚至认为,共和国与美国在电力技术与发电能力上的差距,才是决定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种结果的根本原因。

    暂且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必须承认,在大战期间,电能一直“供不应求”。

    虽然共和国是最先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并且让可控聚变核电站取代了其他所有发电设备的国家(还是第一个拆除与炸毁所有商业水电站的国家),但是受社会体制c特别是财政税收体制影响,共和国并不是第一个事先“零电价”的国家,甚至算不上第一批由政府用税收为国民免费提供电能的国家。直到2037年,也就是顾卫民上台后,随着由王元庆推行的第一阶段政治改革落实,中央与地方财税制度改革完成,才在几个省进行“零电价”试点改革,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零电价”,又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当然,这对共和国的电力企业建设没有太大的影响,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共和国不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